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15
    +0.18 (+1.13%)
     
  • 富時100

    8,092.49
    +52.11 (+0.65%)
     
  • 紐約期油

    83.20
    +0.39 (+0.47%)
     
  • 金價

    2,337.90
    -0.50 (-0.02%)
     
  • 美元

    7.8295
    -0.0014 (-0.02%)
     
  • 人民幣

    0.9251
    +0.0004 (+0.04%)
     
  • 日圓

    0.0500
    -0.0002 (-0.32%)
     
  • 歐元

    8.3981
    +0.0224 (+0.27%)
     
  • Bitcoin

    63,945.69
    -2,739.05 (-4.11%)
     
  • CMC Crypto 200

    1,363.30
    -19.28 (-1.39%)
     

消失中的本地山貨

七十多年歷史的杜洪記還剩下十多天便光榮結業。「也沒有什麼捨不捨得,人老了,是時候要退休了。」第二代傳人杜先生說。杜洪記是香港現存少數的山貨店之一,專賣竹製藤製用品,「我們以往不常接受訪問的,客人要買竹籮,自然懂得找上門,生意都做唔切。」但今次願意說,無非是:山貨實是傳統智慧,既環保又耐用,將來只怕漸漸失傳⋯⋯

一支竹一張藤都由師傅一手一腳編織,簡單一個竹籮都是一門傳統工藝。


只是今天的山貨都是由大陸入貨,香港懂得編織可能只剩下兩三人。

不同織法不同用處
也不是老王賣瓜,杜洪記曾經輝煌,時間為六、七十年代。「當時,港九新界離島大澳的鹹魚欄、香港仔的漁巿場魚販,批發巿場街巿菜檔魚檔通統來買竹籮、藤盤。」這時,一旁的妹妹杜小姐拿起一個藤盤介紹說:「你看,不同大小不同的藤盤有不同的織法中,較密的用來曬茶葉,不然會掉下;相反較疏的用來曬果皮和鹹魚,好處是可去水又通風,晾曬食物一流。」還不止,竹籮夠輕身,也非常耐用,「菜檔、魚檔甚至地盤用來運貨,方便好用。」


竹籮夠輕身,也非常耐用。

一個竹籮有血有汗
杜洪記由杜洪(父親)1945 年創立,一棟三層唐樓上居下舖,二樓是家,地下及一樓是工場倉。「當時,所有的竹籮全是自家製造,三兄弟跟隨父親學藝,叔侄也有來幫手,最興旺的時候,一家店子養活十多二十人。」杜小姐自豪地說。「我也有幫手執頭執尾。」可不是杜小姐是千金,十指不沾陽春水,實是製造竹籮、藤器是非常粗重的工作。「由劈竹開料到編織籮底籮身到紮作都是人手製作,非常費勁,而且竹籮鋒利,師傅割破手腳是等閒事,可真的說是『有血有汗』。」這時,杜小姐又拿到一個兩尺多的竹籮說:「你看,一條竹一幾條藤都是逐條逐條編織而成,做一個籮便要花了一天半日時間。」而一個竹籮(當時)只賣十元八塊。


誰人吃過籐條炆豬肉?年紀也不少。

廣告

本地山貨的消失
之後,隨着香港漁業式微,塑膠興起,老師傅退休,杜洪記在七十年代開始購入兼賣塑膠用品,並在八十年代也關閉工場,從內地引入各式山貨,做街坊生意。所以當街坊知道杜洪記於四月三十日結業,紛紛來到掃貨和敍舊,杜小姐不無慨嘆地說:「山貨雖不是什麼『藝術品』,但也是上一代人的智慧和工藝,大多的山貨都是鄉村人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一雙巧手編織出各式工具、家庭用品,甚至玩具。」還包括一條老媽子的藤條。


這是所有中廚必用的洗鑊神器,用起來比百潔布方便得多。


不同的編織不同的大小有不同的用處,也是上一代人的智慧。

杜洪記結業,可不單是一間店舖關門大吉,也可能是本地山貨傳統工藝的消失。「現在香港懂得編織竹籮可能只剩下兩、三個人。」說話不多的杜先生補充說。口裏說沒有什麼捨不捨得,但兩兄妹拿起街坊送贈的紙牌,寫上:光榮結業 五十載情 有緣再會,眼睛也露出笑容。興許,最不捨還是一份街坊情。


杜先生一生與山貨為伴,只是人老了也要退下來了。

杜洪記
地址:堅尼地城吉席街52號

撰文: 郭昊軒 @weak_chickens
攝影:汐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