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41.17
    +30.50 (+1.01%)
     
  • 滬深300

    3,537.48
    +16.52 (+0.47%)
     
  • 美元

    7.8256
    0.0000 (0.00%)
     
  • 人民幣

    0.9226
    -0.0002 (-0.02%)
     
  • 道指

    39,807.37
    +47.29 (+0.12%)
     
  • 標普 500

    5,254.35
    +5.86 (+0.11%)
     
  • 納指

    16,379.46
    -20.06 (-0.12%)
     
  • 日圓

    0.0514
    0.0000 (0.00%)
     
  • 歐元

    8.4309
    -0.0097 (-0.11%)
     
  • 英鎊

    9.8760
    0.0000 (0.00%)
     
  • 紐約期油

    83.11
    -0.06 (-0.07%)
     
  • 金價

    2,254.80
    +16.40 (+0.73%)
     
  • Bitcoin

    69,933.09
    -458.70 (-0.65%)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彭博專欄:美國國債大漲不合常理 背後原因還需深究

【彭博】-- 從表面上看,周四美國國債的大漲似乎毫無道理,畢竟經濟數據並不缺乏精彩。下面這些指標一股腦擺到了債券交易員的面前:

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從前一周的76.9萬銳減至57.6萬,創出了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3月份零售額環比飆升9.8%,創歷史第二大月度漲幅紀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紐約州製造業活動指數創出2017年以來最高水平和過去十年第三高紀錄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總體活動指數飆升至197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短短15分鐘之內,基準10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下降兩個基點至1.59%,觸及了似乎是3月底以來的一個阻力位水平。但這並不算完,該殖利率接下來繼續走低,日內跌幅一度達到8個基點並創出1.55%這一是3月11日以來的最低水平。3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下跌10個基點至2.21%,相比一月前觸及的盤中高點整整回落了30個基點。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幾種合理解釋一時之間盛傳開來。常為彭博視點撰稿的Bianco Research的總裁Jim Bianco將此歸因於2016年年底以來首次大力做空10年期美國國債期貨的資管機構所遭遇的軋空行情。其他一些人將原因指向了某些數據,這些數據顯示,日本投資者投入海外債券的資金規模創出了去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鑒於扣除匯率風險對沖成本後的殖利率依然接近2015年末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些人認定,日本投資者投入的1.71萬億日圓(157億美元)資金中的很大一部分進入了美國國債。另外還有一些人表示,無論是出於回購市場依然承壓還是美國大型銀行財報發布後的債券發行所帶來的資金流,總之這種現象終究可能還是曇花一現。

廣告

所有這些當然都講得通,然而還是不能令人十分滿意。所以我在這裡打算給出另一個原因:交易員們已經開始考慮聯儲會減碼購債規模的問題並開始採取相應行動了。

這種說法乍看可能也讓人感覺不合常理。如果聯儲會減碼每月800億美元國債和400億美元按揭支持債券的購買規模,那難道不是會推動殖利率走高嗎?

歷史經驗表明,事實並非如此。我曾在2017年9月制作過一份圖表,當時聯儲會正準備著手縮小資產負債表規模。圖表明確顯示了10年期國債殖利率在量化寬鬆階段以及計畫結束時的上漲和下跌走勢。我把圖表的時間軸擴展到了新冠疫情來襲前的2019年底:

圖表中可以看到,2014當聯儲會開始減緩購債腳步時,國債殖利率下跌了。2019年聯儲會利率路徑突然從升息轉為降息時情況亦是如此,而與這種走勢大體重合的是,聯儲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也在縮小。只有在聯儲會採取行動提振回購市場並增加持債規模時殖利率才又重新走高。

實際上,聯儲會哪怕只是示意考慮減碼購債規模也還是很長時間以後的事。不少華爾街人士本周的預期較為激進,認為聯儲會早至6月份舉行政策會議時就會就此作出示意,貝萊德的Rick Rieder便是這些人士中的一員。 RBC Capital Markets的Tom Porcelli也預計,聯儲會可能會在未來數月的強勁成長和通膨數據陸續出爐後「作出重大政策轉向,」從下半年開始逐步減碼購債規模。其他分析師所預料的減碼啟動時間則要晚得多,當然,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季度83個基點的大漲也是幾乎讓所有這些人都下了一跳的。

關於開始減碼的時間,聯儲會主席鮑威爾周三在華盛頓經濟俱樂部舉辦的線上會議上表示:「我們去年12月發布了相關指南,待我們在實現那些目標方面取得進一步重大進展時,那也就到了我們開始減碼購債規模的時候。那個時候很有可能會在我們考慮加息之前--或者說遠早於加息--就會到來。」

從這樣一個時間表中不難推斷出類似2014年的那種情境。聯儲會料經濟取得的進展足以可以開始減碼每月1,2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量並在寬鬆政策上有所收縮,但是距離上調近零水平的利率還有頗長一段路要走。或許像上次一樣那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或者鑒於新的政策框架還會需要更久。當然,財政政策是一個變數,但是由於基礎設施開支計畫會分攤到數年實施,再加上加稅的抵消效應,財政政策當不會有今年早些時候1.9萬億美元一攬子計畫那麼大的影響。

所有跡象都表明,聯儲會在改變當前政策立場方面腳步會極為緩慢而且會經過深思熟慮。不過決策者也表示一切行動要取決於現實結果,所以如果經濟數據未來數月繼續連創紀錄的話,那或許意味著7月或9月會議前後就會有關於減碼的示意。

當然,幾個月的時間裡會有很多變數,但是周四的那些指標全都表明,美國經濟正在朝著「取得進一步重大進展」的方向發展。

(本文作者Brian Chappatta是重點關注債券市場的彭博視點專欄作家,本專欄並不代表彭博有限合伙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原文標題What’s Behind Bond Rally? It’s Counterintuitive: Brian Chappatta

(新增後五段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