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19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39
    +0.0002 (+0.02%)
     
  • 道指

    37,986.40
    +211.02 (+0.56%)
     
  • 標普 500

    4,967.23
    -43.89 (-0.88%)
     
  • 納指

    15,282.01
    -319.49 (-2.05%)
     
  • 日圓

    0.0504
    +0.0000 (+0.02%)
     
  • 歐元

    8.3453
    +0.0109 (+0.13%)
     
  • 英鎊

    9.6890
    -0.0500 (-0.51%)
     
  • 紐約期油

    83.24
    +0.51 (+0.62%)
     
  • 金價

    2,406.70
    +8.70 (+0.36%)
     
  • Bitcoin

    64,117.41
    +640.09 (+1.01%)
     
  • CMC Crypto 200

    1,369.06
    +56.43 (+4.30%)
     

花旗新任CEO推動精簡戰略 退出零售銀行業務

【彭博】-- 隨著花旗集團在簡化其龐大的業務,新任首席執行官Jane Fraser正在尋找一套熟悉的劇本:她自己的一套。

Fraser上個月才就任,作為戰略改革的一部分,她著手讓花旗退出亞洲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13個市場中的零售銀行業務,她對這個場景並不陌生。這位前管理顧問在2015年接手花旗拉丁美洲業務後不到一年,就主導了出售巴西、阿根廷和哥倫比亞的零售銀行業務和信用卡業務。

花旗集團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已經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來精簡業務,現在Fraser絲毫沒有鬆手的跡象,在受到監管指責之後,她要執行為期多年的補救措施。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幾乎讓花旗倒下以來,這家金融機構已經減少了近1萬億美元的資產。長期以來,它一直是最全球化的銀行之一,花旗很快地將只在六個國家/地區開設零售分支機構,2006年則有50個。

Fraser週四表示,雖然這些市場有出色的業務,但我們沒有競爭所需的規模。 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我們根本不是最適合擁有這些業務的所有者。

Fraser的最新決定意味著花旗集團將退出其在澳大利亞、巴林、中國大陸、印度、印度尼西亞、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台灣、泰國和越南的消費者銀行業務,總共約有200家分支機構。該公司將繼續在這些市場向其企業、私人銀行客戶提供服務。

富國銀行分析師Mike Mayo在電話會議上告訴Fraser,你上任45天後就宣布資產處置了嗎?所以我想你沒有在浪費時間。

廣告

花旗將在新加坡,香港,阿聯酋和倫敦的四個財富中心,運營其亞太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的消費銀行業務。

該銀行表示,花旗已經從其財富管理產品獲得66億美元的年收入。花旗今年1月成立了一個新的全球財富管理部門之後,將以更大力量進軍這個市場,上述部門將現有的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門相結合。

Fraser說,這使我們能夠通過這些重要的樞紐地點掌握完整的 財富管理商機,我們在這些地點可以為在岸和離岸客戶提供服務。

熟悉的領域

對於首席財務官Mark Mason而言,最新的資產處置也是他熟悉的領域 。他曾擔任Citi Holdings負責人,在金融危機後,花旗集團打算出售的資產都放置在這個前部門之下。

Mason說,Fraser和我在這方面都擁有豐富的經驗。

Fraser當初決定退出某些拉丁美洲國家消費銀行業務的決定算是令人震驚。例如,阿根廷分行1914年開業時是花旗第一家非美國的分支機構。但Fraser認為,花旗集團將無法進行在該地區實現適當規模所需的投資。

Fraser說,我得非常清楚地在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上表明立場:花旗將繼續投資並在這13個市場中為我們的機構客戶提供服務。我們在亞洲擁有高回報和領先的機構客戶業務,這絕對是我們未來成功的核心部分。

原文標題Citi’s New CEO Taps Familiar Strategy With Retail Banking Exits

(增加第六段後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