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耀:港股30000點成阻力
郭家耀:港股30000點成阻力
【彭博】-- 聯儲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表示,聯儲會可能會在考慮提高利率之前先逐步減少債券購買規模。鮑威爾周三在華盛頓經濟俱樂部主辦的線上活動中說,「當我們朝著去年12月訂立的目標取得明顯進展後,我們會縮減購債規模,這很可能遠早於我們考慮加息問題的時間。我們尚未就此進行表決 ,但這是一個指引」。鮑威爾稱,決策者將等到通貨膨脹率持續達到2%且勞動力市場完全恢復後再考慮提高利率,這兩個條件不太可能在2022年年底全部滿足。鮑威爾補充說,他認為聯儲會實際上不會向市場出售債券,在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復甦期間,聯儲會也沒有這樣做。耐心儘管經濟復甦加快,但鮑威爾及其同僚承諾將保持耐心並維持積極的貨幣政策支持。這種鴿派觀點幫助推動美國股市達到紀錄新高。隨著疫苗接種的普及和經濟重新開放,最近的數據也描繪了一個更加光明的景象,3月份新增就業916,000人 。鮑威爾說:「委員會的大多數成員預計2024年前不會加息,但這不代表整個委員會的預測,這不是我們作為一個集體會投票或採取行動的事情,實際上只是我們的評估。市場過多地關注我們所謂的經濟預測,而我更關注我們所描述的結果。」聯儲會官員在3月份會議上大幅提高經濟成長和就業預測,將利率維持在零附近並暗示會一直保持到2023年末。他們的中值預期為今年經濟成長6.5%,失業率到2021年底下降至4.5%。鮑威爾說,美國正進入一個經濟成長加快、就業機會增多的時期,主要風險是,新冠感染人數可能因為一種較難治療的變異毒株而再次激增。鮑威爾表示,明智的做法是繼續戴口罩,並且至少在更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社交距離。原文標題Powell Says Fed Waiting on Price, Job Outcomes Before Any Hikes原文標題鲍威尔:美联储将等通胀和就业达到目标后再考虑加息问题 (2)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
【彭博】-- 以散戶宣告對華爾街起義作為開幕的一個季度,卻以華爾街大銀行取得驚人斬獲而落幕。金融界的兩大金字招牌——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開啟了銀行業的財報季,均報告豐厚的交易和掮客業務收入,讓那些警告榮景不再的業內人士大跌眼鏡。而他們的戰果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1月發動交易革命的小散戶們方興未艾的樂觀情緒。高盛今年前三個月從交易中賺的錢超過過去十年的任何一個季度,摩根大通也看到交易收入成長了25%。兩家公司的股票承銷部門都取得歷史最高收入,得益於大量的空白支票公司(即SPAC)上市融資以備未來的收購。「哇!」瑞信集團分析師Susan Roth Katzke在一份討論高盛業績的客戶報告中稱。「到處都是驚喜。」高盛的華爾街業務占比要高於其他同行。截至美東時間上午11:30,高盛股價上漲4.7%。摩根大通下跌0.3%,因為貸款需求疲軟引來投資者擔憂。強大的交易部幾個月來,高管和分析師一直警告說,去年疫情引發的市場動盪和對現金的需求推動了交易和併購,但這一切正在緩和,還給2021年創造了一個艱難的基數效應。然而,交易部門年初就取得開門紅。今年1月,聚集在Reddit等論壇的散戶投資者推高了GameStop Corp.和其他被主流金融界打壓的股票,即所謂的「meme」股票,並使短線交易成為一項國際運動。根據高盛的財報,儘管波動性在季末開始回落,但整個市場的交易量仍保持較高水平。總體而言,高盛的交易收入成長了47%,達到75.8億美元,比分析師的預期高出20億美元。高盛的投銀部門也很忙,不包括企業貸款,費用收入成長一倍多。在摩根大通,股票交易收入成長47%,達到32.9億美元,超過接受彭博調查的所有分析師的預測。投資銀行手續費收入飆升57%,至29.9億美元。儘管如此,摩根大通和高盛的業績可能不會轉化為華爾街的普天同慶。兩家公司都警告說,他們的外匯交易收入降低——這是花旗集團占主導地位的領域。花旗和美國銀行周四發布季度業績,摩根士丹利周五發財報。就算盈利豐厚,能否持續依然是個問題。高盛執行長David Solomon沒有作出承諾。「第一季度是一個異常,」他在電話中告訴分析師。「我覺得不能指望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繼續這種速度。但我也想說,活動會繼續處於高水平。」原文標題Goldman, JPMorgan Traders Show the Reddit Crowd How It’s Done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