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10.66
    +17.52 (+0.59%)
     
  • 道指

    39,803.18
    +43.10 (+0.11%)
     
  • 標普 500

    5,254.42
    +5.93 (+0.11%)
     
  • 納指

    16,406.95
    +7.42 (+0.05%)
     
  • Vix指數

    13.00
    +0.22 (+1.72%)
     
  • 富時100

    7,966.27
    +34.29 (+0.43%)
     
  • 紐約期油

    82.46
    +1.11 (+1.36%)
     
  • 金價

    2,227.70
    +15.00 (+0.68%)
     
  • 美元

    7.8252
    +0.0022 (+0.03%)
     
  • 人民幣

    0.9231
    -0.0001 (-0.01%)
     
  • 日圓

    0.0515
    0.0000 (0.00%)
     
  • 歐元

    8.4598
    -0.0093 (-0.11%)
     
  • Bitcoin

    70,893.30
    +949.42 (+1.36%)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王師傅周記】「青年創造時代」不是口號(王浵世)

【王師傅周記】「青年創造時代」不是口號(王浵世)
【王師傅周記】「青年創造時代」不是口號(王浵世)

小時候在台灣讀書,經常看到學校牆上有這樣的標語︰「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當時年紀小,不把這些標語當作一回事。

幾十年後的今天,自己已經成為老年人,反而覺得這兩句話有點意思。一方面考驗,另一方面創造,很有道理。但是誰算是青年?香港在青年的定義很寬鬆,有人事業有成,但年過四十,也被選為傑出青年。

青年追求一個「新」字

大陸以及台灣都似乎沒有提出過「青年」的定義,大家似乎可以隨便說。總之,不是「上年紀」就可以算是青年人。

我偶爾公開講授我的中國經驗,以前的聽眾有不少青年。如果量化他們的年紀,大致上25歲以上,有些稍大的是30出頭。我想這些人很可能就是「被時代考驗,而想創造時代」那些青年,他們對於創造機會有莫大的興趣。就算不是自己創造,也希望享受別人創造的成果。

創造的成果就是「新」,一成不變就是「舊」。現下的青年喜歡新的事物,不僅是喜歡,更是追求。生活追求新的事物,已經是最新的新思維。不說別的,時下青年手上都有最新的手機。這部手機其中一個用途,就是可以知道哪裏有最新的餐飲,有新意;哪裏有新款的服飾,別人家沒有的最好。追求一個「新」字,基本上就是想要與眾不同。花一點錢不是太大問題,最好是限量版才夠味道。

花不了錢,也沒關係,總有辦法讓自己煥然一新。頭髮上顏色;手指甲變彩色;褲子剪個洞。新是最新的價值觀,絕對不能舊,這是時下青年的最新要求。在某個程度上來說,的確是創造一個新的時代。

住房問題困擾青年

不過,時下青年倒不是隨便花錢,在所不計。因為資源有限,只能在自身範圍之內創新。所以,大家必須同心合力,找出新的「衣食」。試過,上傳手機,任務完成;繼續尋找另一樣新的事物,週而復始。

廣告

一起,一般三、四個。街上很少看到一大班青年招搖過市,通常是小組活動。幾個小組變為一個群,在手機上相互聯繫,各小組各有喜歡的事物,對小組以外的人不存敵意,而且以女性為主,跨性別的情況較少。

比較香港與大陸,似乎大陸的大城市就比較明顯,時尚青年多很多。有人喜歡悠閒生活,喝喝咖啡,逛逛馬路,過得很幽雅;另外有人喜歡拼搏、搞創業,講大數據、人工智能,忙得透不過氣。兩者很極端,但是都是時尚青年。香港的時尚青年,大概被住房問題所困擾,開支大,一部分人甚至要靠上一代來扶持,但是上一代也可能力不從心。有識之士建議開發上游機會給時尚青年。道理很對,可不一定每個人願意接受「考驗」。

社會上有待解決的問題一般在人口的兩頭︰青年與老年。老年問題暫時放下不表,而青年問題涉及將來傳承,比較急迫。可以做的事應該從再教育開始︰入職前培訓是好的例子。學習商業知識;寫作與講演技巧;與上司、同事接觸應有的態度;分析問題與解決方案等等都是好題材。政府與商業機構大可合作,投入資源,為青年做點實事。

作者:王浵世

第一代北上銀行家,曾為匯豐中國業務總裁、民生銀行最高領導人,有廿載北上管理經驗,現在退而不休,轉戰民企,拓展視野,闖事業另一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