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41.17
    +30.50 (+1.01%)
     
  • 滬深300

    3,537.48
    +16.52 (+0.47%)
     
  • 美元

    7.8259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20
    -0.0008 (-0.09%)
     
  • 道指

    39,807.40
    +47.29 (+0.12%)
     
  • 標普 500

    5,254.35
    +5.86 (+0.11%)
     
  • 納指

    16,379.46
    -20.06 (-0.12%)
     
  • 日圓

    0.0515
    +0.0001 (+0.10%)
     
  • 歐元

    8.4470
    +0.0064 (+0.08%)
     
  • 英鎊

    9.8890
    +0.0130 (+0.13%)
     
  • 紐約期油

    83.11
    -0.06 (-0.07%)
     
  • 金價

    2,254.80
    +16.40 (+0.73%)
     
  • Bitcoin

    70,583.58
    -328.94 (-0.46%)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財經追擊】推太陽能車 漢能翻身?

推太陽能車

漢能翻身?

漢能薄膜(00566)停牌超過一年,仍然未有任何好消息,但亦無礙其母公司漢能集團的發展。漢能主席李河君上週高調現身,為集團的太陽能汽車瞓身宣傳,身為汽車業門外漢的漢能,一口氣推四款太陽能新車,令市場意外之餘,亦帶來大量問號。究竟漢能此鋪能否翻身,尚要待時間來證明。

曾經是太陽能行業神話的漢能薄膜,去年五月股價突然單日大瀉近五成,公司其後主動停牌,但兩個月之後,公司不但仍未交代詳細原因,更罕有地由證監出手,勒令已在停牌中的漢能薄膜停牌。

事發一年,漢能薄膜復牌之期全無「聲氣」,負面消息更不斷傳出。曾是內地首富的前主席李河君,除了因漢能股價大跌而令身家大縮水,過去一年亦低調行事,從未在港公開亮相,只不時在內地現身及接受採訪,反駁一下負面報道。不過,近日李河君再發功,今次更帶同新的秘密武器出現,似乎想助漢能東山再起。

漢能薄膜母公司漢能集團上週舉行發布會,宣布進軍汽車產業,並一口氣推出四款不同定位的全太陽能動力汽車,四款車的車身,分別集成約三點五至七點五平方米柔性砷化鎵薄膜電池,在光照五至六個小時下,日均發電量八至十度,可行駛約八十公里左右。

李河君指,薄膜電池像紙一樣輕薄、柔軟,可集成在汽車、無人機、手機、背包、服裝等載體上,是漢能移動能源戰略的最新成果。由太陽能行業突然跳入汽車業,市場對漢能的部署都有點質疑,但李河君強調,汽車業務是中長期戰略安排。

為了證明其太陽能汽車「貨真價實」,李河君除了親自駕駛新產品登場,發表長達三十分鐘的演說,更請到專飾演毛澤東的內地演員唐國強,帶同妻兒齊齊坐上由李河君駕駛的Solar R跑車繞場一週,以證明汽車無花無假。

廣告

漢能的新產品,包括美食車、觀光用車及露營車,但後兩者仍在研發當中,未有推出時間表,唯一生產中的美食車則已接到訂單。漢能和內地泰安長安餐飲設備公司簽下五年合約,為對方提供移動能源應用技術及薄膜發電組件,每年的採購量約為二十五兆瓦,預計可提供一萬至一萬二千輛美食車使用,並會推出三款與漢能合作的美食車,更在北京、上海及深圳接獲訂單。泰安長安方面估計,中國每年對美食車的需求,達二萬至三萬輛,而旗下的美食車銷售至全球八十多個國家,暫時西班牙及韓國均有公司表示對漢能的美食車有興趣。

由盈轉虧

除了汽車的新嘗試之外,漢能未來的藍圖更是驚人,下一步要研發商用無人駕駛飛機,與科技巨頭直接競爭。李河君估計,到二○二○年時,全球智能手機數量將超過六十億部,一年的耗電量或高達二百四十億度電,相當於三峽全年一半的發電量,故相信移動能源未來將與移動電影及移動網絡一樣,成為中國新經濟增長點,或顛覆傳統能源行業。

其實,一九九四年成立的漢能集團,多年來不斷殺入各個新能源市場,薄膜太陽能發電、水電及風電等都有涉足。漢能薄膜更令李河君於一五年,過了最風光的一年——股價猶如火箭,去年三月衝上歷史高位九點零七元,市值高達三千八百億元,遠高於多間藍籌股,包括港交所(00388,甚至較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 更高。去年的胡潤全球富豪榜,李河君以一千六百億人民幣的身家,擊敗馬雲,成為該榜十六年來第十二位中國首富。

不過,漢能的風光日子,於去年五月二十日正式結束。漢能薄膜當日股價突然大跌百分之四十七,蒸發逾千億市值,亦開始了漫長的停牌之路。由於兩個月後,漢能薄膜再被證監勒令停牌,所以復牌已不再能自行決定,而是要經過證監的一關。

勒令停牌後,漢能薄膜的生意亦大不如前,一五年財年轉盈為虧,由一四年大賺三十二億元,跌至去年勁蝕一百二十二億元。該公司指,巨虧主因是股分長期停牌,對公司聲譽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核數師更對漢能財務報表保留意見,質疑漢能持續經營能力,關注監控及改善現金流能力。五月漢能薄膜剛滿一週年,李河君更宣布辭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

雖然漢能薄膜大蝕,市傳漢能集團亦欠下巨大債務,李河君要以綑綁式出售水電站資產,並以九成的大幅折讓價,於場外沽出二十五億漢能薄膜股分套現。不過,漢能集團仍夠資金用作研發太陽能汽車,正是令市場驚訝的地方。

三大困難

其實太陽能汽車的技術,早已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太陽能汽車,於一九七八年於英國研製成功,但車輛時速只有十三公里。其後全球各國均在太陽能汽車領域上搶攻研發,亦有不少突破,可惜絕大部分製成品均為實驗室產品,難以量產商用,因為最難打破的技術問題,是太陽能汽車的生產成本高昂,能源轉換效率低,產品最終售價會非常高昂,根本難以迎合市場需要,而漢能的太陽能汽車能否衝破這個僵局,正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漢能的太陽能汽車一出,市場即有不少聲音質疑其續航能力和實用性,更有人認為,其是一個純概念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太陽能汽車能否實現商業化,體現在三個方面:轉化率、成本、產業化。

漢能聲稱,經過三年的研發,通過技術整合,已將能源轉化率從業界水平的百分之十五至十八,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一點六。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轉化率於日常使用中的環境仍然存在差異。因為內地從南到北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全國最佳日照的地方在西藏,大部分地區如重慶很難獲得充電的光照條件,再加上城市空氣污染普遍嚴重,特別是在霧霾下,太陽能發電效果很難發揮出來,難與電動汽車競爭。太陽能汽車適合在空氣清新、電力供應少、光照時間長的偏遠地區運作,不過,該些地區的居民收入不高,根本買不起太陽能汽車,令市場供需出現極大的矛盾。

以漢能的Solar L 為例,其車頂的太陽能芯片,面積約六平方米,成本已經高達二十萬美元。反觀現時的新能源汽車,售價相對同級別的傳統汽車,已經高出三至五成,因電池成本佔整車價格高達三至四成。而現時推動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是部分城市提供牌照優惠,若沒有政府補貼,可以賺錢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根本不多。若太陽能汽車沒有優惠補貼,究竟有多少人會購買如此昂貴的汽車?再者,太陽能只是汽車的賣點之一,汽車本身的性能、設計、配套,亦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漢能全無造車經驗,未必能與大廠競爭。

另一問題是產業化,全太陽能車的續航里能力完全取決於薄膜電池板的性能,現在的太陽能薄膜電池板,並沒有達到可以量產的狀態,一方面是因為砷化鎵薄膜電池中,鎵為稀有金屬,另一問題是因為成本居高不下。欠缺了最重要的原材料,太陽能車要商業化就難上加難。

其實,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中,美國的Tesla算是發展得前,但該公司之前亦只能每次推一部新車款,難怪有人笑言漢能較Tesla更厲害。雖然Tesla已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站穩腳,但其在太陽能汽車的研發上,亦未如漢能般快。Tesla現時為客戶提供Powerwall,讓車主能在家直接透過太陽能轉換電能為車輛充電,Powerwall亦能為家居供家,但太陽能板並未能直接裝到車上使用。Tesla上月才計畫以高達二十四億英鎊收購美國太陽能公司Solarcity,以便將其太陽能充電技術應用在電動汽車上,減輕電網的壓力。

至於其他車廠,亦在努力研發太陽能汽車,但仍要結合其他能源,如電池及傳統燃油發電,才能驅動汽車,亦即是太陽能只是作為輔助。豐田最近的油電混合車Prius,亦加入太陽能車頂,能為車充電並且提高百分之十的燃油效率,但仍然不是單靠太陽能運作。日本傳媒早於○九年已爆出,豐田正在秘密研發太陽能技術,希望研發出只依靠太陽能驅動的車。豐田在第三代Prius,已有太陽能電池板的配置,但只可以在車行駛之時,為車內的電子器材供電,包括閱讀燈、車窗和空調等,並不能正式為行車提供足夠的電力。

幕後功臣

內地民企經常勇於嘗試,研發出不少新的技術概念。市場人士批評,在內地很多「科技公司」,表面看上去盈利能力佳,年年賺大錢,但一看年報,就不難發現,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其實就是政府補貼、土地優惠、銀行貸款。只要「科技公司」肯不斷滿足配合政府的政策追求,推出新穎的科技概念,就能一直生存下來。

靠補貼吊命,於新三板極為平常。以富源科技為例,一五年度實現營業收入逾二億人幣,同比大升百分之二十七,淨利潤升幅更勁,同比大升一點六倍,至二億二千六百萬人幣。不過,只要細心看年報,就會發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只有四百八十六萬人幣。

原來,該公司一五年一共收取了近二億人幣的扶持資金,一四年收到的政府補助金額總數則為一億四千八百萬人幣,當中,扶助資金佔一億二千萬人幣,就是來自所屬地區的高新產業園管委會。富源科技作為梅州市最大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所以政府的補貼力亦特別爽手。

根據東方choice數據,截至四月二十二日,新三板共有四千三百六十八家企業於一五年取得政府補助,佔比將近八成,而補貼金額總計高達一百零九億人幣。有如此大水喉,難怪愈來愈創新的「科技」不斷湧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