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6 小時 37 分鐘
  • 恒指

    17,201.27
    0.00 (0.00%)
     
  • 國指

    6,100.22
    0.00 (0.00%)
     
  • 上證綜指

    3,044.82
    +22.84 (+0.76%)
     
  • 滬深300

    3,521.62
    +15.40 (+0.44%)
     
  • 美元

    7.8303
    -0.0006 (-0.01%)
     
  • 人民幣

    0.9248
    +0.0001 (+0.01%)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日圓

    0.0501
    -0.0001 (-0.14%)
     
  • 歐元

    8.3843
    +0.0086 (+0.10%)
     
  • 英鎊

    9.758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82.71
    -0.10 (-0.12%)
     
  • 金價

    2,330.30
    -8.10 (-0.35%)
     
  • Bitcoin

    64,515.51
    -2,242.70 (-3.36%)
     
  • CMC Crypto 200

    1,392.95
    -31.15 (-2.19%)
     

中國十大本土基金經理:勿讓浮雲遮望眼 國際投資者或錯判中國風險

【彭博】-- 2021年海外上市中概股表現大幅落後於境內股票。面對中國在互聯網、教輔和房地產等行業呼嘯而來的監管風暴,國際投資者慌不擇路。然而,中國本土的許多基金經理則別有看法。雖然也有人承認有些政策實施方法或流程有瑕疵,但覺得海外投資者拋售有些反應過度。彭博新聞社採訪了10位中國本土基金經理,探尋在他們眼中國際投資者在哪方面或出現了誤判。以下是提煉編輯後的各大基金經理觀點。

王宏遠

聯合創始人榮譽董事長,前海開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坐標深圳,資產管理規模約300億美元

關於共同富裕、房地產和互聯網的事件,西方投資者認為是中國對民營經濟的打壓,但其實根本不是。相反這恰恰是重要的長遠國策,是共同富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外國投資者不可能對中國一個行業內很多的公司有充分了解,往往只關注每個行業的前三家。去年滬深300指數雖然下跌了5%,但基本被外資忽略的許多中型股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美國中概股、香港市場以及大陸A股市場,三地市場給了更加了解中國國情的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特別是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相對於在內地上市的股票折價很高,存在很大機遇。

華通

基金經理,廣東正圓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坐標廣州,基金管理規模約16億美元,主要投資於中國A股

資本在這兒起的作用比起政治要小得多,而且一直如此。這與美國截然不同,美國的資本和政府在國家利益所在等基本問題上幾乎有著默契,所以政客和資本家之間很少角力(與中國相比)。

廣告

而中國政府和共產黨希望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無論是環境資源、勞動力、數據,都會充分利用使利益達到最大化,從而將中國打造成一個現代、高效、競爭力更強的國家。

潘中寧

董事總經理、國際投資部負責人,華夏基金,坐標北京,資產管理規模約2600億美元

在許多全球投資者眼中,中國仍是新興市場,評估中國市場用的也是新興市場指標,主要投資金融、互聯網、消費者等行業的大公司。

然而,能投資的中國公司可遠遠不止這些,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中國有著世界一流的工程技術人才,產業供應鏈分布廣泛,正逐步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價值鏈的上游轉移,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大國。

在中國股市,不難找到在各自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公司,光伏、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技術和人工智能行業不乏全球佼佼者。再看國內股票市場,越來越多的阿爾法投資機會尚未被納入主流指數,很可能會被全球投資者忽略。就連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的寧德時代和邁瑞醫療等行業領軍企業,也是最近才被納入滬深300指數。

徐清

主管合伙人,元禾辰坤,坐標蘇州,主動管理和輻射的規模約239億美元

中國確實不是一個全市場的狀態。但核心的是在今天整個世界的大環境下,完全的全市場狀態是不是還是大家一致認可的狀態,這本身已經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中美關係感覺是不會回到蜜月的狀態了,所以中美之間這種隱隱約約的對抗以及對世界整個格局的影響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國際投資者今天對中國市場顧慮比較多,主要還是對政府管控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它這一個政策可以對整個產業造成致命打擊的狀態有一種心理的害怕。但同時他們也看到中國經濟的成長,從投資機會和配置的角度,忽略中國顯然也是不現實、不明智的一個狀態。

中國政府的政策確實有它明確的訴求。在今天這樣一個艱難的環境下,有些東西相對就會做得強勢一點。但是政府對海外是一種開放的狀態,我們很清晰海外資金對中國的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個人不認為錢進來會什麼問題。

王崎

CEO,世誠投資(香港),坐標香港,資產管理規模約7億美元,主要投資於中國A股

有人擔心恆大危機會拖垮整個房地產市場,這種情形不大可能發生,恆大僅占中國房地產市場的3%。儘管中國局部地區的房地產行業增速放緩,但其他領域仍在強勁成長。總體GDP成長是在放緩,但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意味著未來依然大有可期。

一些投資者認為,消費等行業在中國的政策風險較低甚至沒有,可在投資組合層面重倉這些行業來降低政策風險。這麼理解就錯了。中國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面臨政策風險。一個行業的監管風險高低實際上要分時候。例如,過去二十年幾乎沒有負面政策風險的大型科技互聯網企業,如今正面臨史上最強監管。投資者得有所準備。

呂俊

創始人,上海從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坐標上海,資產管理規模約12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仍認為中國有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往往低估中國的科技實力。中國科技技術進步估計在未來二十年裡應該可以完全和美國、歐洲相匹配。二十年之後可能西方會從中國引進很多技術,雙方進行技術交換,大量的技術出口將來會存在。美國限制對華技術轉讓,反而倒逼中國發展本土技術。

如果不去研究政策,可能就不懂得去回避這些風險,從而覺得中國政策多變。中國的一些監管政策不是針對科技巨頭或製造業,而是針對像海航和安邦那樣的「豪強」。

王慶

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坐標上海,資產管理規模約50億美元

國際投資者低估了中國政府2022年穩定經濟、刺激成長的決心和能力。中國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轉向成長偏向。不僅貨幣和財政政策放鬆,其他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也在採取積極措施。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調整將很快見效,其結果可能會超出預期。

與此同時,投資者高估了監管機構打擊措施的負面影響。歷史經驗一再表明,在中國推出多項監管政策時,它們通常會先以有力的方式出現,這意味著對市場產生了威懾作用。然後他們往往會轉向更正常的節奏。

楊玲

聯合創始人,星石投資,坐標北京,資產管理規模約23.6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認為,中國去年下半年一系列的監管舉措表明,基本的政策制定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是個很大的誤解。通過過去幾十年「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的經驗,中國正轉向一種全局的「自上而下」改革方式。對壟斷的整頓能為初創企業營造更多空間,可能會出現更多投資機會。

陳婙

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上海少藪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坐標上海,資產管理規模逾15.7億美元

A+H上市銀行的整體折價率近年來有所擴大,體現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的過度悲觀。

中國整體經濟成長面臨挑戰,目前存貸款利差處於較低的水平,但銀行業的整體資產質量正在不斷的改善。截至去年9月底,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已從前一年的1.96%降至約1.75%。另外較高的撥備積累也增強了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因此我們認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有誤判的可能。

潘江

總經理,上海瞰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坐標上海,資產管理規模約1.5億美元

去年中國政府對教培、互聯網行業頒布了嚴厲的監管政策,導致海外投資人對中國政府反資本、反市場化的擔憂,進而對資本市場產生悲觀情緒,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這些監管政策只是針對個別行業,有利於市場公平和充分的競爭。

海外投資人通常以西方國家的法律標準和監管流程來看中國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做法在程序上來說法律流程不足,更多表現為行政流程,未來政府可以考慮增強與市場溝通機制。

原文標題

Chinese Fund Managers Explain How They Invest in China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