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26
    +0.29 (+1.82%)
     
  • 富時100

    8,089.25
    +48.87 (+0.61%)
     
  • 紐約期油

    82.94
    +0.13 (+0.16%)
     
  • 金價

    2,341.20
    +2.80 (+0.12%)
     
  • 美元

    7.8284
    -0.0025 (-0.03%)
     
  • 人民幣

    0.9250
    +0.0003 (+0.03%)
     
  • 日圓

    0.0501
    -0.0001 (-0.24%)
     
  • 歐元

    8.3968
    +0.0211 (+0.25%)
     
  • Bitcoin

    63,729.08
    -2,681.04 (-4.04%)
     
  • CMC Crypto 200

    1,350.27
    -32.31 (-2.34%)
     

五分鐘解讀4%神奇法則

4% 法則優點是簡單到細路仔都識計,但缺點是儲蓄的門檻太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不少理財文章講解退休部署時,都會提到4% 法則,究竟此法則有幾神奇,實行起來又是否無懈可擊,今次就來一次五分鐘拆解。

建立取之不竭資金池

4% 法則(4% Rule)於1994年由MIT學者William Bengen提出,之後Trinity University亦有一班學者就此理論作進一步研究。William Bengen分析了75年股市數據及退休案例,發現退休後只要每年提取的金額不超過儲蓄的4%,再按通脹率微調投資策略,這筆儲蓄理論上可以長年用之不竭。

Trinity University學者則按William Bengen提出的4%理論作更詳細的投資研究,他們發現運用一個股票加債券的投資組合,組合中有逾半資金押注大型企業股票,從1926年至2009年的投資市場情況,如果每年提款額為儲蓄的7%,將有七成機會儲蓄可以用之不竭,如果提款額維持4%,成功率更達到百分百。

4% 法則賣點除了可以建構用之不盡的資金池,另一優勢是簡單易明。計算儲蓄目標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估算每月開支金額再除以4%。例如你預計退休後每月開支約1萬元,一年總支出即是12萬元,12萬元除4%,儲蓄目標為3百萬元。

設定儲蓄目標後,便可以按距離退休年期分攤,就以3百萬元為例子,假設你距離退休尚有30年,不計複利滾存或資本增值效益,你每年便要儲10萬元才可望達成目標。

4% 法則的漏洞

看似簡單又吸引的4% 法則,其實亦存在一些漏洞。首先是此法則假設資產增值或利息收入可以支付每年4%的提款額。但金融海嘯後資金大泛濫,要尋找穩賺4%回報率的投資工具難度越來越高,即使之前被譽為零風險的人民幣定存,近期已出現賺息蝕價情況。在低息環境下,單靠股票、存款及債券的投資組合,將難以避免要動用本金幫補生活。

廣告

另一漏洞是門檻太高,即使住屋支出遠低於香港的美國,曾成功達成目標的過來人坦言先要大屋搬細屋,並過著刻苦的生活,才能夠儲起每月一半收入完成儲蓄大業。但香港不少家庭每月有三分一甚至一半收入已用來供樓,想達成符合4%法則的儲蓄目標亦有心無力。較實際的做法,是把物業計入退休後總資產內,並及早考慮利用資產套現的方案如由市區搬到新界、大屋搬細屋或申請逆按揭,從而有效充實退休儲蓄資本。

近年投資界對4% 法則的批評,主要針對實現難度及儲蓄自給自足的可能性,但不等於全盤否定及早儲蓄退休儲備的重要性。始終我們想透過投資增加退休後的收入,例如收租收息,第一步就要儲蓄一筆資本。假如你認為4% 法則的儲蓄門檻太「離地」,不妨以計算結果的一半或三分一作為首階段儲蓄目標,讓自己更有信心啟動退休儲蓄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