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20
    +0.0008 (+0.01%)
     
  • 人民幣

    0.9240
    +0.0003 (+0.03%)
     
  • 道指

    37,775.38
    +22.07 (+0.06%)
     
  • 標普 500

    5,011.12
    -11.09 (-0.22%)
     
  • 納指

    15,601.50
    -81.87 (-0.52%)
     
  • 日圓

    0.0505
    +0.0001 (+0.12%)
     
  • 歐元

    8.3472
    +0.0128 (+0.15%)
     
  • 英鎊

    9.7510
    +0.0120 (+0.12%)
     
  • 紐約期油

    83.31
    +0.58 (+0.70%)
     
  • 金價

    2,397.00
    -1.00 (-0.04%)
     
  • Bitcoin

    64,742.09
    +3,209.36 (+5.22%)
     
  • CMC Crypto 200

    1,334.37
    +21.74 (+1.69%)
     

再通膨預期攪動全球債市 中國國債再成避風港料引外資持續流入

【彭博】-- 全球再通膨預期及歐美疫情控制進度存在變數的背景下,長期限美國國債近期波動劇烈,而人民幣國債憑借其穩定的表現再度印證與國際市場相關性較低的優勢,雖然2月外資買入步伐放緩,未來料仍將持續吸引海外資金配置。

在美國推出新刺激政策預期及大宗商品漲價的帶動下,10年期美債殖利率2月末一度升至1.6%上方的一年來的高位,單月絕對升幅創逾四年來最大,其他主要經濟體長期國債殖利率也快速上行,10年期日本國債殖利率升至五年來最高。

同期,中國國債走勢平穩,10年期殖利率維持在去年底以來的區間,以過去三個月的時間段來看,是主要經濟體和亞洲市場中唯一出現下行的國債。

法巴資產管理駐倫敦的新興市場債務負責人Jean-Charles Sambor表示,宏觀狀況對中國在岸債券相對利好,經濟增勢可能有所放緩、通貨膨脹也在控制中,技​​術層面也存在基準指數納入、全球投資者積極配置的有利因素。

「如果全球利率債遭到拋售,中國國債也許不會繼續強勢,但也不太可能出現拋售。」Sambor並表示,堅決看多中國國債,由於它與其他主要市場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從相對價值看,有理由對其持樂觀態度。

中債數據顯示,2月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國債618.3億元人民幣,雖不及1月的紀錄規模,但考慮到春節假期交易日減少,且仍然高於去年月均的淨買入,實際勢頭不弱,顯示已經收窄的中美利差暫未有明顯負面影響。截止上月末,境外機構已連續24個月增持境內國債,持有規模升至2.06萬億元。

廣告

當然,隨著中美利差的進一步壓縮,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報告中預計,外資加倉人民幣債券的速度可能會放緩。不過他並不認為這會對人民幣匯率、央行貨幣政策或國內債市產生顯著影響。

提前反應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率先從疫情中復甦,截止去年末,10年國債的中債殖利率估值從4月份的近18年低點反彈66個基點。考慮到國內經濟未來通膨壓力不大以及人民幣持堅,外資流入料持續,並進而為境內債券表現提供支持。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覃漢的報告稱,儘管當前至5月CPI與PPI均將加速上行,但考慮到國內貨幣政策早已提前收緊,通膨驅動的貨幣政策收緊更可能發生在海外,國內受到衝擊相對有限。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孟祥娟表示,二季度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高位震盪,通膨預期難以持續發酵,中長端利率債或許有波段機會。中信證券、光大證券分析師預計,中國10年國債殖利率將繼續在3%-3.3%區間運行。

需要警惕的是兩會前後的更多政策信號,以及央行繼1月緊縮流動性敲打市場後會否進一步邊際收緊貨幣。本周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達了對國外金融市場和房地產泡沫的擔憂,並預計今年貸款利率將有所回升;這未必預示央行今年會加息,但貨幣政策正常化和防風險的要求也將限制進一步的寬鬆。

(新增第七段東方金誠分析師評論)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