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13
    +0.0001 (+0.00%)
     
  • 人民幣

    0.9240
    +0.0003 (+0.03%)
     
  • 道指

    37,775.38
    +22.07 (+0.06%)
     
  • 標普 500

    5,011.12
    -11.09 (-0.22%)
     
  • 納指

    15,601.50
    -81.87 (-0.52%)
     
  • 日圓

    0.0505
    +0.0001 (+0.16%)
     
  • 歐元

    8.3385
    +0.0041 (+0.05%)
     
  • 英鎊

    9.740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82.80
    +0.07 (+0.08%)
     
  • 金價

    2,396.90
    -1.10 (-0.05%)
     
  • Bitcoin

    64,563.17
    +3,155.19 (+5.14%)
     
  • CMC Crypto 200

    1,337.12
    +24.49 (+1.87%)
     

回歸25年 香港錯失「矽港」 又被新加坡超越?

本港回歸25年,經濟穩定發展,還是有兩大「痛處」
本港回歸25年,經濟穩定發展,還是有兩大「痛處」

本港回歸25年,經濟穩定發展,不過當中,還是有兩大痛處。

回想回歸初期,特首董建華的施政方針,就經常被拿來與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比較,甚至有報道以他上任後的多項政策指出,董建華的強勢領導,甚有李光耀的影子。

當時香港作為中國其中一個窗口,如何與新加坡競爭,成為特首必修課題。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董建華初時的強勢領導,曾被形容甚有李光耀的影子
董建華初時的強勢領導,曾被形容甚有李光耀的影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

新加坡人均GDP超越香港

後來,本港歷任多屆特首治下發展,與新加坡數據比一比,到底誰勝誰負?翻查世銀數據,1997年本港人均GDP約27300,仍然跑贏新加坡的約26300美元,不過到了2020年,香港已被超越,新加坡人均GDP高達約59800,大幅超過去只有約46300的香港;至於整體GDP規模,新加坡也步步進逼,差距大幅收窄到只有數十億美元差距,不過就依然由香港領先。

總括來講,與新加坡大致上分庭抗禮,不過無論從國際競爭力排名,抑或國際機場排名來看,香港在很多方面,確已有及不上新加坡的地方,加上近年新加坡大吸香港人才,似乎這場勝負,很快就有結果?

香港與新加坡大致上分庭抗禮
香港與新加坡大致上分庭抗禮 (Getty Images)

香港本來有晶片產業

不過要數最大痛處,相信以錯失「矽港」計劃最為遺憾。本來,香港是有晶片產業的,1990年有「矽港中心」,當時為亞洲第二大的半導體測試裝配工廠,香港亦擁有大批電子工程人才,回歸後即有「矽港」計劃,美國漢鼎亞太公司曾主動向港府提出斥資12億美元﹐在港興建6間晶片廠,冀將當時台灣經濟引入香港,揚言要把矽港建設成大中華地區的主要晶片生產基地。

廣告

不過,一方面項目涉及龐大投資額,二來涉及敏感技術,三來當時港府僅以「經濟效益」作出評估,四來在土地優惠、租金、稅務等都似乎有問題,市場猜測計劃「談不攏」,即使漢鼎亞太負責人稱美國已經對敏感技術開綠燈﹗計劃最終依然無落實,據報因為「對方開的條件太高」,特區政府不可能完全接受,有官員甚至公開說「此計畫未能落實﹐亦無損本港科技產業的發展」,計劃告吹。

「矽港」後來改到了上海發展,就是後來的中芯國際
「矽港」後來改到了上海發展,就是後來的中芯國際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矽港」計劃最終告吹

「矽港」後來因為上海願意以近乎免租的條件提供土地,而改到了上海發展,就是今天的「中芯國際」,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半導體企業,香港也就失去了這個黃金機會,回想如果中芯當年是在香港開始發展,說不定中國晶片可以發展得更快。

「矽港」計劃向來被指是香港錯失轉型機會的例證,如今回顧,也是錯失了25年來的唯一機會;要外國再次全面就敏感技術開綠燈,也幾乎是不可能,對香港來說,也錯失了一個可以籍新興產業全面與新加坡競爭的契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