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385.87
    +134.03 (+0.82%)
     
  • 國指

    5,803.86
    +54.17 (+0.94%)
     
  • 上證綜指

    3,074.22
    +2.84 (+0.09%)
     
  • 道指

    37,753.31
    -45.66 (-0.12%)
     
  • 標普 500

    5,022.21
    -29.20 (-0.58%)
     
  • 納指

    15,683.37
    -181.88 (-1.15%)
     
  • Vix指數

    17.93
    -0.28 (-1.54%)
     
  • 富時100

    7,866.36
    +18.37 (+0.23%)
     
  • 紐約期油

    82.25
    -0.44 (-0.53%)
     
  • 金價

    2,399.90
    +11.50 (+0.48%)
     
  • 美元

    7.8317
    +0.0016 (+0.02%)
     
  • 人民幣

    0.9236
    -0.0003 (-0.03%)
     
  • 日圓

    0.0505
    -0.0000 (-0.04%)
     
  • 歐元

    8.3550
    -0.0011 (-0.01%)
     
  • Bitcoin

    62,394.67
    -398.27 (-0.63%)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市場暴跌引發亞洲當局加大干預 但迄今為止效果並不明顯

【彭博】-- 在亞洲金融市場出現了自聯儲會六個月前開始加息以來最劇烈的暴跌之後,亞洲當局正在加緊努力,以避免出現市場螺旋式下行。

南韓當局周三加入了干預行列,該國央行表示將購買最多21億美元的主權債。在台灣,官員們提出了貨幣管制的可能性,並暗示可能禁止股票做空。中國大陸的監管部門據稱指示一些基金避免大額賣出股票,並要求報價行切實維護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權威性。

全球各地的政府都在努力應對聯儲會自1980年代以來最激進加息所帶來的影響,因為美元迅速飆升讓資本幾乎撤出所有其他市場。在仍被1997年金融危機的陰影所困擾的亞洲,各國干預市場的努力迄今幾乎沒有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干預只會幫助減緩亞洲資產的跌勢,而不是讓它們止跌,」 道明證券駐新加坡的新興市場策略主管Mitul Kotecha表示。「美國利率上升,美元走強,以及亞洲地區實際利率相對較低,都表明未來幾周壓力將持續。」

印尼、日本和印度當局也已經直接干預以支撐本幣匯率,但力度似乎不夠。

日圓仍接近1美元兌145日圓關口,也就是上一次引發日本當局入市干預的水平。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已經觸及2008年以來最低。在中國央行周三晚間發布的新聞稿中,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罕見發表公開聲明中稱,銀行應自覺維護外匯市場的基本穩定,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和監測分析,加強預期管理,遏制投機炒作。

「在試圖放鬆貨幣環境之際,中國央行很難在市場內購買人民幣,因為這將減少貨幣市場的流動性。」 Sumitomo Mitsui DS Asset Management首席亞洲經濟學家佐野鐵司表示。「中國可能會採取一些小的措施來限制人民幣下跌,阻止資本外逃,例如讓中國居民購買外匯的程序變得更加複雜。」

廣告

相對而言,南韓當局的行動顯得更為成功。在南韓央行宣布將購買國債後,南韓3年期國債轉為上漲,基準Kospi指數收盤時跌幅收窄至2.5%。

有關加大干預是否會有效的疑問正變得越來越重,因為美國銀行9月的調查顯示,有創紀錄比例的全球基金經理所承擔的風險低於正常水平。儘管亞洲當局採取了更多措施來遏制恐慌,但周三依然是該地區信貸市場今年表現最糟糕的交易日之一,MSCI亞太地區指數已經跌至2020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

對於決策者來說,干預是一種需要仔細權衡的行動。

如果行動太晚、力度太小,可能會導致人們認為,官員們無力應對金融市場動盪,從而將帶來市場動盪進一步擴散到經濟中去的風險。但如果過分干預,例如中國在2015年對股市泡沫的應對,又會破壞人們對市場自由的信心。

野村控股認為,亞洲地區外匯存底下降可能會成為一種制約因素,這可能會迫使亞洲地區央行尋找其他方式來支持本幣,其中可能包括強制性要求出口商賣出外匯收益,以及出台促進資本流入的措施等等。

原文標題

Plunging Markets Spur New Intervention Warnings Across Asia (1)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