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6 小時 53 分鐘 開市
  • 恒指

    17,201.27
    +372.34 (+2.21%)
     
  • 國指

    6,100.22
    +145.60 (+2.45%)
     
  • 上證綜指

    3,044.82
    +22.84 (+0.76%)
     
  • 道指

    38,453.77
    -49.92 (-0.13%)
     
  • 標普 500

    5,064.75
    -5.80 (-0.11%)
     
  • 納指

    15,684.85
    -11.79 (-0.08%)
     
  • Vix指數

    15.97
    +0.28 (+1.78%)
     
  • 富時100

    8,040.38
    -4.43 (-0.06%)
     
  • 紐約期油

    82.77
    -0.59 (-0.71%)
     
  • 金價

    2,334.80
    -7.30 (-0.31%)
     
  • 美元

    7.8315
    -0.0028 (-0.04%)
     
  • 人民幣

    0.9247
    +0.0005 (+0.05%)
     
  • 日圓

    0.0502
    -0.0002 (-0.36%)
     
  • 歐元

    8.3705
    -0.0125 (-0.15%)
     
  • Bitcoin

    64,647.26
    -2,081.75 (-3.12%)
     
  • CMC Crypto 200

    1,397.82
    -26.28 (-1.85%)
     

徵詢第二醫療意見 港政策不足

【經濟日報專訊】影星蕭芳芳做右眼白內障手術後,視力竟不進反退,另覓醫生方發現或因使用了不合適的晶體。不少診療決定影響深遠,惟本港未如西方般,有機制幫病人找新醫生求安心、甚至保命。 蕭芳芳手術後 現不良反應 據蕭的形容,她9月初接受手術後,只要遵守不彎腰等戒條,理應10天就可復元,詎料影像變得更矇。原診的眼科醫生說有可能是細胞增長,令她深怕會又聾又盲,更因此瘦了6磅。她跟友人劉天蘭訴苦後,即獲介紹另一醫生,對方一聽就覺得人工晶體是癥結。 非牟利醫療組織Society to Improve Diagnosis in Medicine指出,人類已知有上萬種疾病,但只有200至300種徵狀,若所受療法有重大影響,又或身體對治療沒有出現預期的反應,就應考慮第二醫療意見。患鼻竇炎、生蛇等易診疾病一般毋須另覓意見,但韌帶撕裂應否做手術,生癌應用化療、電療,還是嶄新免疫療法,以至專科醫生都少見的奇難雜症,第二醫療意見皆不止買個心安。 醫療研究所Mayo Clinic分析286個美國個案後發現,第二次診斷只有12%與首診完全脗合,66%須微調,高達21%迥然不同。美國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研究接獲的中國內地醫院轉介後,亦發現它改變了逾半個案的診斷。 美29%醫保賠償 屬誤診 《赫芬頓郵報》指,過去25年,近29%醫療保險賠償用於誤診,令保險商白花了近400億美元。雖然本港不像美國有全國醫保協助找新醫生確保沒斷錯症,但不少個人醫保已涵蓋第二醫療意見。跨國第二醫療顧問Medix亦在香港插旗,去年甚至有居港荷蘭人創立初企Taipan Health,僅收逾千元找歐美專家助港人細看磁力共振成像。 醫學發展一日千里,醫生為了病人福祉,多不介意同業分享意見。不過,醫管局《病人約章》雖有一小段文字強調公眾有權於公立醫院團隊以外另找私人醫生診症,有公院醫生指內部其實並沒相關指引。這明顯不及新加坡的醫委會表明醫生要告知病人後果,且於對方渴求第二意見時加以協助。 應增指引 有事補漏無事安心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的網頁有詳盡資訊,告知尋找第二意見的好壞,轉換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又有何步驟,以及如何確保病歷文件無縫交接。澳洲昆士蘭早年有幼童Ryan Saunders因公院誤診致死,當地遂訂立《Ryan's Rule》確保病人及照顧者可要求醫護人員啟動臨床審查,方便尋求獨立醫療選項。 為免承擔不必要醫療成本,一些保險公司已要求病人先尋求獨立意見方會理賠。本港人口日益老化,白內障、高血壓等風險亦相應提高,亟需參考英、澳等地,替公院加入第二醫療意見指引,有事補漏,無事安心。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