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22.37
    +11.70 (+0.39%)
     
  • 滬深300

    3,529.42
    +8.46 (+0.24%)
     
  • 美元

    7.8237
    -0.0019 (-0.02%)
     
  • 人民幣

    0.9232
    +0.0004 (+0.04%)
     
  • 道指

    39,807.37
    +47.29 (+0.12%)
     
  • 標普 500

    5,254.35
    +5.86 (+0.11%)
     
  • 納指

    16,379.46
    -20.06 (-0.12%)
     
  • 日圓

    0.0515
    +0.0000 (+0.02%)
     
  • 歐元

    8.4294
    -0.0111 (-0.13%)
     
  • 英鎊

    9.875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83.11
    -0.06 (-0.07%)
     
  • 金價

    2,254.80
    +16.40 (+0.73%)
     
  • Bitcoin

    70,804.51
    +1,281.52 (+1.84%)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文章轉載】香港可超越但無法取代 廿二年來優勢逐漸喪失

(編按:本文獲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授權轉載,原文刊於9月6日《訊報》/另有一篇上集「小農式中國夢」,刊於8月30日《訊報》)

深圳和上海要建設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國際都市,不是沒有可能。只是,要取代香港成為像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會,尤其是像香港這種國際金融中心,則並不是城市建多大規模,經濟多大容量,或硬件設備多先進就可以做到的。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上周丹心集所提及的資訊自由和有一個以自由市場運作的股票市場外,還有更多的因素。

資金進出自由的自由港

自由港也是香港一個成為國際都會的因素(自由港是必要因素,但非必然因素,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是自由港,但自由港並不一定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澳門)。作為自由港,資金出入自由,投資進來的錢,隨時可以帶走,沒有任何限制。但中國卻是存在外滙管制,進來資金容易,出去資金障礙重重。幾年前,澳門政界經常質疑澳門的龐大儲備為何不懂投資,聘用了不少基金經理,但其投資往往跑輸大市。於是,特區政府的回應就是爭取投資多元化(早前要拿六百億設立投資發展基金就是其中一個項目),前年開始,就與廣東省政府達成了一個協議,設立粵澳合作發展基金,澳門出二百億,粵方負責投資,保本保收益(保證有3.5%的投資回報)自去年開始投放,預計本年內將完成投放全數200億元人民幣,投放的項目澳門不必過問,只知投放於一些基建項目,包括綜合交通樞紐、高速公路等。按理,這些投資應當都是穩健的,而粵方又確保投資有3.5%回報,也算是國家照顧,澳門人應該沒有甚麼話說了。去年某天,政府來立法會介紹此一投資時,說得天花龍鳯,但一位本身是商人的議員就問了一個問題,這二百億投資雖然確保有3.5%回報,但要把錢從內地帶出來時,那百分之二十的股息稅如何計算?是否可豁免?來介紹的政府官員當場啞口,他們稱已與內地合作的銀行傾好,問題是與銀行傾好與海關打不打稅是兩件事。若只有3.5%的回報,但停止投資退回資金時要繳付龐大的股息稅,隨時是「水瓜打狗,唔見一大截」,豈非白折騰。直至上月,在一次立法會財務跟進會議上,政府向議員透露了澳門未來在取回收益前,需被內地徵收10%股息稅。哈,收少了,這已是國家照顧,額外開恩了。問題是,若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大都會,這種資金限出,且須繳付重稅的制度,可以嗎?誰都知道,錢來去自由,人家才會拿錢來投資。若是可拿錢來,但不得拿錢走,或者障礙多多左抽右扣的,誰個傻子會來投資。這不同於投放於實業,因為投放於實業,誰都知道回本時間較長。因為時間長,資金的流動總有許多彎彎道道可以慢慢部署退走。但金融投資卻是大上大落,迅息萬變,大筆資金投入隨時被綁死,不能及時調動的,還說甚麼投資?這也是為甚麼上海和深圳也有股市,但卻主要靠國民自己支撐,而無法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具國際認受性的金融市場的原因。

無法忍受國際化 如何建國際化都市

上海和深圳無法取代香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作為國際大都會,其國際化是其重要特點。香港回歸後,為何會從一個國際大都會降級為一個中國大城市,不是英國人埋下了炸彈,也非港英餘孽再搗鬼,而是中共的意識形態使然。在中共領導人的想像中,那怕是一國兩制的提出者鄧小平,其想像是香港回歸後繼續保持原來社會制度,經濟繼續按原來方式運作,保住這隻會生金蛋的雞,就萬事皆安。但鄧小平看不到的是,在香港回歸後,在中共眼中香港完全是一個「失控」的城市,傳媒失控,民間社會失控,高等院校及學術機構失控,司法系統失控(司法竟然獨立,更經常判政府敗訴,對政府竟然構成制約),甚至連政府也失控(英式文官制度下公務員嚴守中立,更可以向行政長官或其上司say No)。這是中共政權所無法接受的。只是鑑於一國兩制下,回歸初期中共還相當忍手,才讓香港二十年才變色。但無論如何,在中港融合之下,加上每天一百五十個名額的內地移民,香港一切都在變,變得愈來愈像一個中國大城市。傳統傳媒除了蘋果及大紀元外,其他的都已全面被收編。大量的內地新移民下,民間社會不再一面倒,且可透過中共最拿手的群眾鬥群眾淌混水,學術機構與高等院校更在梁振英時刻意行使殖民地留下的制度進行全面插手和改造。在法官也要愛國愛港,要配合政府施政的壓力下,司法系統的獨立性開始崩壞(基本法容許聘用英聯邦的外籍法官的制度已被五毛叫囂要動「內科」手術清除),政府官僚架構中,文官中立已被改為要求效忠於政府。而最勁的當然是那支本來廉潔高效專業的皇家香港警隊,被改造成濫權,與及懂得和黑社會聯手,變成近乎公安的隊伍。

香港無法取代 但可以拉下來

而這些本來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成功因素,已在回歸二十多年的歷程中一一被剪除。況且,國際城市,華洋雜處,也是中共所難於容忍的。因為中國人的小農思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也成了中共的其中一個意識形態。最簡單看看今次的反送中運動,中共及其僂儸就一口咬定這有外國勢力參與其中。其實,有外國勢力又何足為奇?在香港,單是美國人都有好幾萬人,不少國家包括英美歐日諸國都有大量的企業及國民在香港經商和生活,你修訂條例打破一國兩制的防火牆,你以為只是「關門打仔」?不是的,你是關門打埋人哋個仔。只要在香港生活和工作,送中條例都同樣對其構成威脅。而這些紅鬚綠眼的「非我族類」,可能很多都是拿着香港身份證在香港工作生活多年的外國人。他們面對送中條例,一起來反對又何足為奇?他們的國家對此表示關注,他們國家的某些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參與支援,又甚麼值得驚訝?(孫中山受日本朋友的同情和資助,少嗎?)

廣告

而對這些外國勢力,中共是欲剪之而後快。這構成一個極其有趣的畫面,一方面對香港的國際化恨之入骨,要除之而後快。但與此同時卻又極其渴望在內地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以國際化的大都會來取代香港。有點像內地一些城市為了現代化建設就大量拆毀古舊建築,待城市發展得差不多時,又回過頭來追溯古風,興建一些彷古建築,附庸風雅一番,那最後當然是不倫不類,劃虎不成反類犬。

當然,要取代香港近乎不可能,但要超越香港則有另一個方法,就是不是追上去,而是把她拉下來。可以想像,香港原來國際都會的優勢逐步消失,國際元素愈來愈少,甚至在國家政策下,一堵又一堵的防火牆被拆去,獨立關稅區的身份失去,西方視香港與中國大陸為同一國家內之地區,自由港不再,則深圳和上海不就超越香港了嗎?呵呵,小農們的中國夢實現了!

===============

精選資訊網站「中環街市」 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