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302.25
    +62.27 (+0.16%)
     
  • 標普 500

    5,029.65
    +19.05 (+0.38%)
     
  • 納指

    15,527.93
    +76.62 (+0.50%)
     
  • Vix指數

    16.48
    -0.46 (-2.72%)
     
  • 富時100

    8,036.04
    +12.17 (+0.15%)
     
  • 紐約期油

    81.41
    -0.49 (-0.60%)
     
  • 金價

    2,325.60
    -20.80 (-0.89%)
     
  • 美元

    7.8360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43
    +0.0005 (+0.05%)
     
  • 日圓

    0.0503
    -0.0000 (-0.02%)
     
  • 歐元

    8.3534
    +0.0074 (+0.09%)
     
  • Bitcoin

    66,218.71
    +419.01 (+0.64%)
     
  • CMC Crypto 200

    1,420.86
    +6.10 (+0.43%)
     

港交所新股集資額 今年難保全球三甲

通脹飆升引發市場對高利率的憂慮,環球股市迭跌不休,加上中國內地堅持新冠病毒「動態清零」等不確定因素,香港新股市場今年表現低迷,有分析認為,今年港交所躋身全球新股集資榜三甲的機會渺茫

重點:

  • 截至今年第三季為止,按全球新股集資額計算,滬深交易所及韓國證交所位列三甲,港交所僅排名第四

  • 有分析認為,近期認購反應熱烈的新股在上市日大挫,影響投資者往後認購新股的興趣

羅小芹

曾經多年雄據全球新股集資額排名第一的港交所,今年竟然要為保住「三甲」位置而苦苦掙札。

2019年,香港新股集資額達到3,078億港元(2,800億元),蟬聯全球首次公開發行(IPO)集資額排名榜首,但在2020年屈居全球第二,再於去年跌出三甲,僅排名第四。今年以來,本港IPO市場持續低迷,上半年集資榜排名曾跌至第9的尷尬境地,但隨着塗鴉智能(TUYA.US; 2391.HK)、名創優品(MNSO.US; 9896.HK)與諾亞控股(NOAH.US; 6686.HK)等中概股回歸,加上天齊鋰業(9696.HK)與中國中免(1880.HK)等大型新股到港集資,令港交所截至第三季末的集資額排名回升至第四。

到底是那些原因,令曾經稱王的香港新股市場被打下神壇?

受全球經濟放緩、美元強勢及地緣政治風險夾擊下,今年環球股市異常波動,新股集資額較去年萎縮逾一半。據安永中國截至9月29日止的數據,今年迄今全球共完成992宗IPO項目,融資共1,460億美元(10,400億元),按年分別減少44%和57%。其中中國新股市場表現成為逆市奇葩,滬交所與深交所一共籌集745億美元,差不多佔全球一半集資額,是本年至今最活躍的兩大市場。

首三季排名第四

那麼港股IPO市場的表現如何?《彭博》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9月22日,港交所新股集資規模為77.5億美元,僅佔亞洲總集資額1,080億美元的7%,此比例是1999年的6%以來最低,反映香港作為亞洲領先新股集資市場的地位正在消退。

廣告

即使計及9月底最後一周上市的數科集團(2350.HK)、零跑科技(9863.HK)及萬物雲(2602.HK),港股前三季IPO集資額也只是增至約90.4億美元,不但落後於滬深交易所,甚至比韓國證交所更低,在全球排名第四。《彭博》認為,即使香港第四季IPO集資額再增加40億美元,在亞洲所佔的份額仍會是1999年以來最小。

另一方面,在全球股市、包括港股也同步大跌的陰影下,新股表現乏善可陳,今年的「破發」比率非常高。

以本周新上市的數科集團、零跑汽車及萬物雲為例,截至本周一,其股價仍比招股價低10.8%至44.8%。新股表現低迷,自然削弱市場的認購興趣,因此集資額較大的富衛集團,也傳出計劃等到明年首季才開始招股的消息,即使比較具話題性的「辣條一哥」衛龍美味已通過上市聆訊可能在10月上市,但估計其集資額只有約5億美元,談不上大型新股,恐怕仍難以協助港股IPO市場在第四季「追落後」。

隨着中美證券監管機構的審計標準存在分歧,市場預計近300多家在紐約上市的中概股將面臨退市風險,港交所隨即修例配合,刊發《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諮詢總結》,今年1月起放寬雙重主要上市的接納範圍,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流港股降低門檻,為有意在港美同時上市的發行人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市場一度憧憬此舉將掀起香港新股活動熱潮。

大型新股恐缺席

然而,隨着中美監管機構達成初步協議,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已派出審計小組赴港進行首批中概股的底稿審核工作,可能讓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先觀望審計結果,再決定是否啟動於港股上市的計劃,令中概股回歸香港的進程稍告延後,估計要待明年初情況才轉趨明朗化。

凱基證券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表示,港股最近交投淡靜,即使少數認購反應熱烈的新股,例如錄得150倍超額認購的數科集團,首日上市竟然大挫27%,影響投資者日後認購新股的興趣。

他擔心部分公司見市況低迷,害怕影響上市估值,情願延後上市計劃,加上今年餘下時間未見有「巨無霸」新股上市,香港新股市場全年恐怕難以重返全球「三甲」行列。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則認為,今年全球政經局勢風詭雲譎,以現時港股的低迷表現,加上中國內地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部分國際企業把中國業務在港股上市的計劃,都因為估值不足而被迫打退堂鼓,因此對港股IPO市場在今年餘下時間的看法並不樂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