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17
    +0.20 (+1.25%)
     
  • 富時100

    8,095.68
    +55.30 (+0.69%)
     
  • 紐約期油

    82.90
    +0.09 (+0.11%)
     
  • 金價

    2,338.60
    +0.20 (+0.01%)
     
  • 美元

    7.8285
    -0.0024 (-0.03%)
     
  • 人民幣

    0.9250
    +0.0003 (+0.03%)
     
  • 日圓

    0.0501
    -0.0001 (-0.24%)
     
  • 歐元

    8.3951
    +0.0194 (+0.23%)
     
  • Bitcoin

    63,458.68
    -2,980.05 (-4.49%)
     
  • CMC Crypto 200

    1,349.97
    -32.60 (-2.36%)
     

白宮調整通膨話風 擔心共和黨裹挾民意杯葛拜登政策議程

【彭博】-- 白宮正在調整有關通貨膨脹的表述方式,因為民調顯示選民的通膨擔憂加劇,且共和黨人試圖利用物價上漲理由來扼殺總統喬·拜登在社會項目和基礎設施上投入數萬億美元的宏圖大志。

棄用:「暫時性」之類的字眼、複雜的價格指標統計解釋。

改用:總統本人的口頭解釋。他在上周的講話中試圖承認普通美國人對物價上漲的不安——包括住房、食品、天然氣、木材和二手車等——同時讓他們相信物價漲幅假以時日將會降低。

「我的政府明白,如果我們要長期經歷不受控制的通膨,那將對我們的經濟構成真正的挑戰。因此,雖然我們有信心今天不是這種情況,但我們將對需要採取的任何應對措施保持警惕,」 拜登7月19日在白宮國宴廳發表講話稱。

拜登為解決這個問題所做的努力還表明,在40年來美國政治生活中很少出現的通貨膨脹問題正在成為2022年中期選舉的一個軟肋。憂慮日益明顯:7月初的消費者信心低於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期,因為美國人開始考慮更高的生活成本問題。拜登的支持率也在下滑,本月在蓋洛普調查中觸及自他上任以來的最低水平。

白宮幕僚們堅稱,這種話風轉變並不意味著他們的通膨觀點有任何實質性轉變。他們表示,拜登團隊仍然認為,最近的消費價格飆升是暫時的,是因為疫情引發百年一遇的危機之後經濟重新調整至正常水平。

政府的盟友表示,拜登措辭的變化是可喜的。前幾個月,政府試圖用技術解釋來消除通膨擔憂,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Brian Deese直到6月初還描述價格上漲是暫時的。

廣告

一位匿名的白宮高級官員表示,隨著政府和聯儲會決策者自春季以來廣泛使用這個詞,「暫時的」一詞現在背負很多包袱。

「我不知道暫時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歐巴馬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Jason Furman表示。「通膨目前達到9%的年率。如果降到7%,是不是意味著這只是暫時的——因為已經不是9了?是否需要降到2才算是暫時的?」

彭博经济学家观点:

“通胀盛夏依然在前方。手握额外储蓄的家庭希望在解封之后用掉它,而供应短缺情况又很极端。”

“我们预计温和的消费物价上涨只有到2022年才更有可能。”

--彭博经济学家Andrew Husby和Eliza Winger。参见报告全文

共和黨人已經把通膨用作反拜登的關鍵理由,認為他3月份的1.9萬億美元紓困計畫向經濟注入了太多現金,推高了物價。他們還批評稱,這個紓困計畫使得工人樂於繼續領取失業救濟金而不是找工作,阻止了就業的更廣泛復甦,推遲了經濟瓶頸問題的解決。

「美國生活的必需品正在指數級漲價,」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Tim Scott表示,並提到了培根、家具、二手車和洗衣機價格的飆升。「美國人的工資成長了3.5%,但通貨膨脹率為5.4%,普通美國人拿回家的收入實際上減少了。」

原文標題White House Shifts Messaging on Inflation as Republicans Attack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