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10.66
    +17.52 (+0.59%)
     
  • 道指

    39,760.08
    +477.75 (+1.22%)
     
  • 標普 500

    5,248.49
    +44.91 (+0.86%)
     
  • 納指

    16,399.52
    +83.82 (+0.51%)
     
  • Vix指數

    12.96
    +0.18 (+1.41%)
     
  • 富時100

    7,955.47
    +23.49 (+0.30%)
     
  • 紐約期油

    82.53
    +1.18 (+1.45%)
     
  • 金價

    2,235.80
    +23.10 (+1.04%)
     
  • 美元

    7.8247
    +0.0017 (+0.02%)
     
  • 人民幣

    0.9232
    0.0000 (0.00%)
     
  • 日圓

    0.0515
    0.0000 (0.00%)
     
  • 歐元

    8.4575
    -0.0116 (-0.14%)
     
  • Bitcoin

    70,717.59
    -443.36 (-0.62%)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美債空頭期待決勝周 聚焦聯儲會減碼信號與點陣圖意外轉鷹的可能性

【彭博】-- 因為美國國債殖利率久跌不升而倍受挫折的債市空頭期待未來一周決勝負,因為聯儲會料將開始為收縮刺激措施鋪路。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債券市場進入這個可能是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10年期國債殖利率正在試探7月初以來區間高位,交易員預測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在9月22日會議上暗示計畫縮減購債。

對在華爾街占多數的空頭而言,此次會議將是今年決定殖利率能否突破上行的最後幾個潛在觸發因素之一。彭博調查顯示,一級交易商平均預測10年期殖利率到年底將上升超過30個基點。

聯儲會釋放減碼信號並非唯一關注點。策略師們還認為,聯儲會對基準利率的最新預測也將為空頭提供彈藥。聯儲會利率預測在6月意外轉鷹曾使殖利率曲線趨平,幅度達新冠疫情早期以來最大。

廣告

「我的觀點是,9月FOMC將成為推動殖利率在年底前走高的潛在催化因素,」加皇資本市場策略師Blake Gwinn預計10年期殖利率下季度將升至1.75%。「如果不是這樣,我不確定是否還會有其它催化因素能讓殖利率上升,第四季度可能還是會區間波動。」

彭博調查顯示,一級交易商平均預測基準10年期國債殖利率到年底將升至1.69%,略高於目前的1.4%。德意志銀行看跌程度最大,預計殖利率將達2.25%。著名多頭、滙豐的Steven Major給出的殖利率預測最低,為1%。

另一項彭博調查顯示,聯儲會料將在周三暗示準備好不久後減碼,並在11月正式宣布此事。同時經濟學家預測,聯儲會將把近零利率維持到2022年末,然後2023年有兩次各25個基點的加息,2024年三次加息。

若聯儲會點陣圖像6月那樣意外轉鷹,將促使交易員重新調整對聯儲會政策路徑的預期。假設其他所有官員保持原有預測不變,只需三位官員提高對2022年的加息預測,預估中值就將變成2022年加息。 法國興業銀行美國利率策略主管Subadra Rajappa表示,這樣的情形會導致5年和10年期國債易跌。

對這種轉變的預期已經使5年期和30年期殖利率差縮窄至2020年8月以來最窄。在期權交易中,周五出現進一步看漲5年期國債殖利率的押注。 「下周會議點陣圖非常重要,不僅是關於2024年的預期,還有對2022年的,」Rajappa表示。他預計10年期殖利率年末將達到1.7%。「我們認為這種風險被低估了,對我們看漲殖利率的觀點是個利好。」

原文標題Stymied Bond Bears See Spark for Higher Yields in Pivotal Week

(更新第七段)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Most Read from Bloomberg Businessweek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