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3 小時 10 分鐘 開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503.69
    +263.71 (+0.69%)
     
  • 標普 500

    5,070.55
    +59.95 (+1.20%)
     
  • 納指

    15,696.64
    +245.33 (+1.59%)
     
  • Vix指數

    15.69
    -1.25 (-7.38%)
     
  • 富時100

    8,044.81
    +20.94 (+0.26%)
     
  • 紐約期油

    83.32
    -0.04 (-0.05%)
     
  • 金價

    2,335.40
    -6.70 (-0.29%)
     
  • 美元

    7.8336
    -0.0021 (-0.03%)
     
  • 人民幣

    0.9242
    +0.0004 (+0.04%)
     
  • 日圓

    0.0504
    0.0000 (0.00%)
     
  • 歐元

    8.3829
    +0.0369 (+0.44%)
     
  • Bitcoin

    66,445.65
    -276.85 (-0.41%)
     
  • CMC Crypto 200

    1,428.16
    +13.40 (+0.95%)
     

華爾街的忠言逆耳:對聯儲會一廂情願的期望改變不了熊市

【彭博】-- 押注央行鷹派時代已經見頂的逢低吸納投資者周三得到一個警示:他們在玩危險遊戲。

標普500指數一度下跌1.8%。此前,標普500指數取得2020年4月以來最大兩日漲幅,吸引了新的鴿派貨幣押注入場。雖然該指數尾盤收復大部分失地、收盤微跌0.2%,但舊金山聯儲行長Mary Daly否定即將政策轉向的說法,算是給潛在的看漲者提了一個醒。

是的,最近的英國和澳大利亞事態表明,貨幣政策官員將不得不權衡鷹派立場與經濟和金融穩定的風險。然而,鑒於價格壓力仍處於數十年高點,聯儲會的政策公信力事關重大,因此聯儲會看起來定然會繼續推進很多年來最激進的緊縮行動。

這意味著10年期美國國債經通膨調整後的殖利率可能會再度輕鬆破位,從信貸到股票,利率敏感的風險資產將會再度遭受重創。

「我們一直困惑於市場定價聯儲會明年快速轉變政策,」高盛集團資產配置研究負責人Christian Mueller-Glissmann表示。「我們認為聯儲會明年會繼續加息,因此預計長期實際殖利率可持續見頂可能還為時過早。」他最近警告實際殖利率今年將變為正值,並伴之以熊市。

在澳大利亞央行鴿派意外和英國央行宣布購債之後,對央行準備緩和其激進程度的預測不斷升溫。這使得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100指數周二上漲超過3%,在創下2009年以來最長季度連跌之後,交易員對2023年降息的定價在新季度伊始推動關鍵指數出現反彈。

高盛集團的一籃子無盈利科技股指數周二一度上漲8%。因利率引發估值大幅回調,該指數今年前9個月縮水逾一半。

廣告

最近的風險情緒與聯儲會官員幾乎每天表達的鷹派信號背道而馳。央行自己的點陣圖表明加息周期將使利率在2023年升至4.6%,而目前的基準利率在3.25%左右。

延伸閱讀:舊金山聯儲行長:期貨市場關於2023年降息的猜測是錯誤的

Ned Davis的首席美國策略師Ed Clissold說,聯儲會主席鮑威爾已經明確表示在通膨降低之路明確之前不打算轉向。他對美股持中性看法,看好小型股而不是大型股。「對經濟數據和聯儲會講話的反應應該會讓市場保持波動。」

與此同時,市場隱含的未來兩年通膨預期已從3月的4.9%跌至2.3%左右,這意味著交易員認為價格壓力將更接近聯儲會的目標,理論上為政策轉向鴿派創造了條件。

然而,高盛的Mueller-Glissmann表示,這些預期過於溫和。而且這也不是通膨見頂希望首次落空。美國8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3%,超出很多人的預期。上周的數據顯示,作為聯儲會青睞的通膨指標,核心PCE也超過預期。

周五的就業數據和下周的最新CPI報告將為聯儲會在不實質性損害美國經濟周期的情況下收緊貨幣政策的空間提供新線索。

原文標題Wall Street Warns Wishful Thinking on Fed Won’t End Bear Market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