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7,855.39
    -605.53 (-1.57%)
     
  • 標普 500

    5,008.94
    -62.69 (-1.24%)
     
  • 納指

    15,445.81
    -266.94 (-1.70%)
     
  • Vix指數

    16.94
    +0.97 (+6.06%)
     
  • 富時100

    8,076.56
    +36.18 (+0.45%)
     
  • 紐約期油

    82.26
    -0.55 (-0.66%)
     
  • 金價

    2,342.90
    +4.50 (+0.19%)
     
  • 美元

    7.8281
    -0.0028 (-0.04%)
     
  • 人民幣

    0.9249
    +0.0002 (+0.02%)
     
  • 日圓

    0.0501
    -0.0001 (-0.24%)
     
  • 歐元

    8.3897
    +0.0140 (+0.17%)
     
  • Bitcoin

    63,609.62
    -1,389.36 (-2.14%)
     
  • CMC Crypto 200

    1,374.64
    -7.93 (-0.57%)
     

【王師傅周記】當好拍檔變成銷售對象(王浵世)

有位內地的朋友,知道我在銀行工作多年,很客氣問我:「現在的銀行跟以前有甚麼不一樣?」這道題目可以擴大範圍,可以問學校、書店,也可問餐館、商店的差異。古今銀行的區別很多,雖然跟以前比較,銀行在外表上沒太大的區別,骨子裏卻有很大的變化。

銀行功能 貯藏與好拍檔

最大區別在於銀行的功能跟以前很不一樣,我說的以前大概是九十年代之前,銀行大致上提供貯藏的功能,讓客戶把手上的現金放進銀行,暫時由銀行保管,等到要用錢,再到銀行取出一部分來用。不用的錢繼續放在銀行,而銀行提供利息。客戶不用錢而存在銀行,就有回報。

銀行不會做虧本生意,客戶不用,我們來用。把錢借出去給另一類客戶,他們需要錢發展業務。這類客戶要付利息,讓銀行在存款、放貸間賺差價,錢的來來去去造成三贏的局面。存款客戶有利息,貸款客戶可運轉而賺錢,銀行賺利差,皆大歡喜。

銀行職員的功能就是把存與貸的工作做好。記得我40年前在觀塘分行做主管的時候,每天就負責把客戶的存款、提款的工作做好。天天都很忙,每個櫃台存款、提款的次數接近300單。根本說不上甚麼服務至上,目的就是把客戶打發,而不出任何事故。所以說,當年的銀行是替客戶保管金錢的地方。

另一方面,又有另一類客戶上來借錢,一般是公司做生意,向銀行周轉資金。銀行職員自然會算帳,風險有多大,客戶就要付怎樣的利息。這種周轉,包括一些客戶要開信用證訂貨,也是銀行貸款的一種。還有一類客戶來借錢買樓,利息固定,銀行看的是房子是否值錢。這就是銀行的第二類功能,提供資金,方便客戶做生意或利用按揭買樓。

廣告

由於銀行怕借出去的錢被客戶胡亂花掉,銀行特別關注,三天、五天就往客戶那邊跑,看看客戶生意怎樣呢?有足夠定單嗎?上批定單出貨了嗎?銀行職員也跟着客戶一起忙。有些落力的客戶經理一早就到客戶那邊,打點一番再回銀行。不單是想博取客戶信任,更重要的是確保客戶能準時還錢。所以,當年銀行的第二個功能是「拍檔」,跟客戶一起做生意。甚麼能做,甚麼不能做,我們很清楚。從來沒說過不良率過高了,大家要關注。客戶有銀行從旁「拍檔」,很難出問題。

這種經營模式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加上內地的改革開放帶來無限商機,產生一個良性循環。做生意的人賺錢,因為向銀行借錢,銀行也賺錢。賺錢的人把錢放在銀行,銀行才有錢借出去。當年真是銀行的好日子,大家雄心萬丈,把銀行能做的更為鋪開,把餅做大是銀行的目標。

轉攻銷售 純粹一賣一買

新世紀迎來了「利率市場化」,銀行的存貸自我定價。要搶生意,利差自然收窄,錢開始不好賺。而且,監管單位要求銀行嚴格管理資本充足與否。貸款削弱資本,銀行被迫轉向,賣產品、賺手續費,而且不影響資本。銀行開始推行一種銷售文化,跟客戶的關係有所改變,不再是拍檔,注重的是交易。客戶買,銀行賣,彼此是一種交易行為。這種交易行為轉變了銀行的功能,不再為客戶貯藏存款,有部分甚至被移往所謂「表外」購買理財產品。

下一步改變相信是銀行「縮水」,減少實體經營,分行數目減少,人員也減少。銀行的功能變為中介,交易靠手機聯繫。要見面,咖啡室聊幾句便可。再過幾年可能連人的功能都被機器取代,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作者:王浵世

第一代北上銀行家,曾為匯豐中國業務總裁、民生銀行最高領導人,有廿載北上管理經驗,現在退而不休,轉戰民企,拓展視野,闖事業另一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