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22
    +0.0010 (+0.01%)
     
  • 人民幣

    0.9238
    +0.0001 (+0.01%)
     
  • 道指

    37,986.40
    +211.02 (+0.56%)
     
  • 標普 500

    4,967.23
    -43.89 (-0.88%)
     
  • 納指

    15,282.01
    -319.49 (-2.05%)
     
  • 日圓

    0.0504
    0.0000 (0.00%)
     
  • 歐元

    8.3463
    +0.0119 (+0.14%)
     
  • 英鎊

    9.6880
    -0.0510 (-0.52%)
     
  • 紐約期油

    83.34
    +0.61 (+0.74%)
     
  • 金價

    2,404.70
    +6.70 (+0.28%)
     
  • Bitcoin

    63,783.04
    +313.91 (+0.49%)
     
  • CMC Crypto 200

    1,334.09
    +21.47 (+1.58%)
     

【趣遊樓市】「三角短傳」置換土地(脫苦海)

除了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尋地外,民間的智庫也聯合起來探討土地發展的可能性。民間智庫「持續智庫」與「思籌知路」聯合舉辦「打破框框覓地解困」研討會,並邀請「大舜基金」及「團結香港基金」代表參與,希望提出認為可行及短時間內可見成效的方法,當中的意見值得參考。

持續智庫主席兼前規劃署署長潘國城指出,建議當局應考慮由他們提出「三角短傳」方案:郊野公園有某些角落根本不需要保護發展,這些與郊野公園的環境地貌沒有抵觸的土地,應可研究改作農地用途,替代郊外農地。至於現已荒廢的郊外農地則改作房屋建設用地。這個轉變模式便形成「三角短傳」。

思籌知路召集人兼前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建議,以公私營合作(PPP)模式增加供應,本港有4,523公頃農地,惟僅729公頃為常耕農地,即是有84%農地荒耕;單計四大發展商便持有逾1,000公頃農地儲備,若其中10%獲准改劃,足以提供1.8萬伙600方呎單位,重點是要由政府主動推行。建議政府應放寬部分郊野公園用地條例,以迎合現代農業技術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強調,填海向來是最有效的造地方法,然而近年香港填海規模嚴重落後鄰近城市如澳門及新加坡,土地短缺,不足以應對未來30年所需的9,350公頃土地需求,應急起直追。

大舜基金主席兼前立法會議員何鍾泰指出,香港人口將於2034年突破800萬,現時市區或已建設土地面積僅24.2%,人均居住面積只是新加坡的一半,應適度填海、釋放工業用地作非工業用途、使用綠化地帶等辦法拓展土地資源。

廣告

至於幫助基層市民的短期措施,前房屋委員會委員兼前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建議,政府應重推「初步房屋」計劃讓公屋輪候者作中轉租住,並且提供租金津貼。

筆者看到當中一個「三角短傳」是值得考慮,主要是怎樣置換土地用途,容許郊野公園範圍內進行農業發展固然是個好方法,但發展商手上不少土地其實是農地,發展潛力也很有限。另一方面,貨櫃碼頭正正處在九龍市區與荃灣之間,可以考慮置換出來,而其連帶的物流運作,其實不少是位處新界的棕地。

這些土地用途環環緊扣,沒有新土地作出置換,其實都是小修小補,比如上屆政府表示用多層大廈來安置棕地上的物流業,其實不容易做出成果,現時不少物流倉地,貨櫃到幾層樓高,難道政府去興建每層十多二十米的大廈?

歸根到底,要進行土地大置換,必然先要有一幅大的土地,國內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曾經做過類似的計劃。北京趁舉辦奧運之機,將市內的重工業如首都鋼鐵廠搬到唐山市的曹妃甸,而雄安新區現有的工廠,也將會分批搬到該處,以便騰出空間供市內重新發展。上海因舉辦世博,將江南造船廠等工業搬到長興島。廣州則因舉辦亞運會,將廣州鋼鐵廠搬到南沙開發區廣鋼廠區,另外又將廣州造船廠搬到南沙開發區龍穴造船基地。

那麼,他們的共通點是甚麼?就是將市區內佔地廣的設施搬到市外的填海地,無論曹妃甸、長興島或南沙龍穴島,都是填出來的,甚至遠到非洲的蒙內鐵路,其總站也是在蒙巴薩港內填海而成(見紀錄片《我的鐵路我的夢》)。

難道非洲沒有地方嗎?土地,不是只有面積,其區位更加重要,就如當年香港高鐵的總站之爭,是西九龍填海地和錦上路村地之爭,雖然某些人士極力爭取在錦上路設站,但他們的同路人在處理小小一個菜園村時,要耗費多少公帑?難道要去打石崗機場的主意?

獲得大量土地的最佳方法,就是陸域吹填,即香港所謂的「填海」,中國在南沙的島礁也能夠填到只夠的土地興建機場和基地,上海小洋山港也是吹填得來,在大嶼山東邊介乎喜靈洲、大小交椅洲和周公園範圍填海,將葵青貨櫃碼頭、青衣北船廠、青衣西南的船廠、重工業、油庫等,分批搬到這個人工島上。特別是碼頭設施預留在北岸,可減少風浪;油庫和工業則集中在南岸。

另外,由於青衣西及青衣南的工業區海岸均超越了維港範圍,所以有需要時可以進一步填海而不抵觸保護海港條例。至於新界的棕地物流場,也可以規劃搬遷到島上,並立例棕地上不會獲批物流牌照。這是一個一石多島的計劃。

以下是筆者實地拍攝的照片:

<span>東大嶼人工島海域</span>
東大嶼人工島海域
<span>葵青貨櫃碼頭</span>
葵青貨櫃碼頭
<span>青衣西工業區</span>
青衣西工業區
<span>青衣南工業區</span>
青衣南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