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誤判:氣候議題對投資者的影響
2021年,歐洲多國在熱浪之下氣溫高達攝氏50多度、北美很多居民也要面對難以忍受的炎熱、澳洲的消防員已經花了好幾年時間與叢林山火搏鬥、世界多處都出現暴雨成災 …… 反常的天氣告訴我們,人類將為氣候問題付出代價,市場上亦出現不少呼聲,要求減少對煤炭密集行業或相關項目的投資。
11月初,多國領袖在英國格拉斯哥聚集商討對策。有40多個國家承諾會逐步減少使用煤炭,但如此多的使用限制令人懷疑那些規定最終不會被遵守,不少國家最終亦沒有簽下協議。很多投資者對氣候議題持觀望態度,覺得不用急於改變投資策略,本文希望指出相關誤判,提醒投資者及早準備。
格拉斯哥新氣候協議的緊迫性
格拉斯哥峰會結束後,爭取環境公義的團體紛紛表示對結果失望。雖然超過400家銀行、機構投資者以及保險公司已經表示,他們願意通過選擇及捨棄相關投資項目,協助推動實現潔淨能源轉型,但主要爭議點仍然落在富裕國家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碳排放,一些國家亦沒有進一步表態。
經濟學家例如科斯(Ronald Coase)認為,社會要為個別行為付出代價,基本原因是產權、以及相關的責任和利益沒有被界定清楚,出現了「沒有被市場定價的行為」 (externality)。這也是暢銷書《黑天鵝》作者Taleb 在「博弈罰則」(Skin in the Game)一書中指出,政策制定者擁有的權力,並沒有考慮到相關社會要付出的代價。由於氣候議題的緊迫性,有分析指市場力量很快會被喚醒,將會有更多的市場資金與氣候相關的項目聯繫起來。
氣候可持續發展的新監管機構
負責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的獨立機構,宣布將推出「氣候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披露要求,市場可以監督和比較上市公司經過「漂綠」(greenwashing)後的可信程度。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將負債製定相關準則,滿足投資者對相關信息的需求。
上述準則的制定,可以讓投資者更清楚了解關於ESG環境、社會及治理相關的氣候風險,上市公司將要提供更清晰的標準化信息,相關信息的比較將會影響公司的股價,不採納上述準則的公司可能要面對市場的拋售。
全球環境承諾對金融股的影響
金融時報報導,全球各大銀行向煤炭、石油及天然氣行業提供了 7,500 億美元的融資貸款,當中以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 (JPM))的3千多億風險敞口為最大,國內銀行則以中銀香港 (2388.HK) 的一千多億排行第一。
這些項目假若因為氣候議題壓力而縮短經營期限,將對銀行業構成影響。金融機構假若通過發行「漂綠」的理財產品,為該等項目提供過渡性融資,亦同樣受到衝擊。
一些有影響力的對沖基金及知名投資者,已經警告大型銀行不要繼續為化石燃料項目提供融資,一旦相關項目的信用風險因為氣候問題而惡化,會讓系統性風險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形成,因此系統性重要銀行有責任加強相關貸款的審查及作出披露。
匯豐控股 (0005.HK) 已經表示,將在 2021 年終披露其在煤碳行業的風險敞口變動細節,包括相關貸款總額、信用狀況、以及可能存在於資產負債表以外涉及項目包銷的風險敞口,投資者需要關注相關的披露以及市場反應。
傳統能源股需要重塑投資價值
另一方面,市場擔心投資不足短期內會引發煤炭供應短缺,因此石油及天然氣的需求會上升,油價亦一度突破每桶 80 美元。一些分析認為,市場上較為受歡迎的能源板塊,大多從事石油或天然氣勘探的上游項目,短期內仍然可以持有,但逐漸收緊的氣候政策最終將會壓垮整個傳統能源行業。
與此同時,傳統能源行業必定會運用手上剩餘資金,回購股票或提高股息以重塑本身的投資價值。涉及煤炭項目的上市公司市盈率亦將會下跌,該行業會因為煤炭供應問題而導致成本上升,經營業績將被拖累。
結語:投資者要考慮可持續性
投資者將會發現,有關氣候議題的全球對策並非過於嚴厲。相反,現在推出可能已經為時已晚。有環保團體估計,假若氣候問題持續下去,地球在本世紀中就會出現農作物嚴重失收,出現糧食危機。因此,涉及成熟市場的農田項目、農產品期貨、飲用水的投資產品,仍然會是不錯的選擇,但投資者需要考慮該些產品的可持續性。
此外,市場將會有越來越多考慮到氣候環境可持續性、或潔淨能源開發的投資工具出現,涉及氣候議題的尚有很多未能體現的潛在投資機會,投資者應該考慮安排資金適當部署。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更多分析: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