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刺激尝试需求端加力 地方财政困境却如高墙横亙于前
【彭博】-- 中国的财经官员正在测试通过刺激需求以提振经济的新方法,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威胁升高,他们有意跳出长期以来的固有做法。
问题是,中国当局这种采纳更具扩张性的政策到了地方形同泥牛入海——省级政府已全面勒紧腰带。
中国今年统筹安排很大一部分的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是破天荒的做法。先前在刺激经济上,偏好的做法是投入资金到公路、铁路或工业园区等方面,其中大部分由省级政府负担。
高盛经济学家Lisheng Wang表示,这是政策制定者的宽松焦点已稍微转向需求侧的信号,财政支出与基建投资之间的联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许多经济学家一直呼吁这样的转变,他们认为,只有增加赤字支出——旨在帮助消费,而非中国的支柱产业——才能拉动经济摆脱通缩陷阱并确保增速达到5%左右的目标。
人大常委会本周开会,这是2024年宣布增发国债的最后机会之一,北京方面或将出售更多财政火力。去年在类似的会议上,罕见在年中调整预算并上调预算赤字。
发债放缓
不过,北京方面谨慎转向能否足以抵销地方发生的种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地方政府的支出曾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在得专注于减轻债务负担。
今年前八个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创2021年以来新低,仍有大量额度待使用。由于中国基础设施趋于饱和,地方政府找到符合专项债使用规定的项目越来越难,导致发行积极性不高。
同时,它们的现金短缺,无法满足日常支出需求(例如支付工资),在楼市低迷和更广泛的经济放缓下,地方政府的税收随之减少。不少地方当局各显神通,包括拖欠承包商款项、对居民处以巨额罚款,以及要求企业补缴回溯可达数十年的税款。
野村控股的陆挺等经济学家在报告中写道,这些举措表明地方政府已成为经济的“拖累”。这可能会引发第二波经济冲击,从而动摇中国成功故事的基石。
湖南省岳阳市最近公布计划,“严格压缩”市本级及辖区专项债券发行金额——以及“砸锅卖铁”统筹财政资金偿债。
地方政府以往运用“隐性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如今争相遵守中央有关化解“隐性债务”的指令。城投债在境内公开债券市场上的净融资出现前所未有的连续三个季度为负。
花旗集团Xiangrong Yu等经济学家周三在报告中指出,财政信心螺旋下滑可能是迫在眉睫的主要风险。税收下降可能会刺激收税力度加大,这可能会损害信心并减缓增长,最后可能导致税收进一步下降。
他们写道,随着经济失去动力,打破节衣缩食的陷阱更加紧迫。他们补充说,虽然有关预算调整的讨论尚未排入议程,但在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仍有可能上调预算赤字。
转向需求端
在此背景下,在通过赤字支出推动增长方面,中央不得不挑起更多重担。
7月,中央政府统筹安排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约占1万亿元人民币(1,410亿美元)特别国债的近三分之一。购买新车的补贴提高了一倍,电动汽车的补贴最高可达2万元人民币。
此举立竿见影:随着该计划在全国出台,8月下半月的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报量大增24%。据彭博经济研究估计,该计划可能会推动相当于GDP约1.5%的消费和投资。
对于以更永续的方式提振消费的想法很多,例如加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或在人口减少之际,通过财务援助鼓励生育。
然而,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整体公共支出目前不增反减,2024年1-7月约减少2%。
“为实现经济企稳向好,财政政策必须进一步发力,”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我觉得年内提高赤字率或增发特别国债都可以考虑”。
目标不同
除了中央政府的支出可能增加之外,还有迹象显示,北京方面可能会放宽各省举债和支出的一些限制。
例如,中国考虑允许地方政府利用未来专项债筹集的资金,用于收购存量待售住房屋——作为阻止楼市崩跌的作为之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北京方面应该利用发行国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帮助缓解地方的预算紧缩和修复资产负债表——而不是把钱花在传统基础设施等低效刺激措施上。
法国巴黎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Jacqueline Rong说,领导高层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安全和风险防范是另外两个大问题,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非常具有挑战性。
原文标题China’s Attempt to Boost Demand Is Stifled by Wall of Austerity
--联合报道 Zhao Jing.
(增加小标“目标不同”后内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