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20,309.13
    +116.73 (+0.58%)
     
  • 國指

    6,922.66
    +43.73 (+0.64%)
     
  • 上證綜指

    3,261.25
    +21.19 (+0.65%)
     
  • 道指

    32,846.82
    +129.22 (+0.39%)
     
  • 標普 500

    4,054.12
    +26.31 (+0.65%)
     
  • 納指

    12,032.03
    +105.79 (+0.89%)
     
  • Vix指數

    19.28
    +0.16 (+0.84%)
     
  • 富時100

    7,616.12
    +51.85 (+0.69%)
     
  • 紐約期油

    73.39
    +0.42 (+0.58%)
     
  • 金價

    1,986.20
    +1.70 (+0.09%)
     
  • 美元

    7.8497
    +0.0001 (+0.00%)
     
  • 人民幣

    0.8751
    -0.0016 (-0.18%)
     
  • 日圓

    0.0590
    +0.0001 (+0.17%)
     
  • 歐元

    8.5695
    +0.0610 (+0.72%)
     
  • Bitcoin

    28,432.66
    +104.09 (+0.37%)
     
  • CMC Crypto 200

    618.13
    -1.11 (-0.18%)
     

中國房地產業敲響業績警鐘 A股開發商勢將交出七年來最差年報成績單

【彭博】-- 在行業去槓桿和新冠疫情壓力下,中國境內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去年盈利料進一步惡化。儘管監管自下半年以來密集發布房地產托底政策,行業基本面仍在底部徘徊,市場信心重築有待時日。

彭博匯總數據顯示,在已披露2022年業績預告的60家A股房地產公司中,虧損擴大、由盈轉虧或淨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有41家,惡化面占比約為68%;整體虧損的房企達到36家,占比60%,該比例為可比口徑的2016年以來最高。當前預告虧損額最大的公司為榮盛發展和藍光發展。

自恆大開始的中資地產業流動性危機在市場掀起巨浪,境內外債券違約、股價下挫,以及2022年頗受關注的買家按揭「斷供」事件,都令行業深陷泥淖。中國監管層連發「十六條」、「三支箭」等政策助力房企融資,但行業復甦仍缺乏需求端的配合。中國百強房企1月份銷售操盤金額同比下降32.5%,顯示房價下滑、收入降低令購房者卻步。

「行業整體盈利下行,疊加市場仍在築底,房企投資信心不足,拿地仍將較為謹慎,」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隨著支持力度加大,今年房地產市場有望築底回穩,或較2022年有所緩解,但盈利壓力仍在。」

A股上市公司的正式年報和一季度業績披露將於四月底截止。此外由於尚未發布經審計的2021年業績,中國恆大、佳兆業集團等中資地產股在香港仍處於停牌狀態。

在這波房地產危機中,國有企業在融資方面較民企處於更優勢地位,但樓市銷售寒冬令部分國企業績大幅下滑。藍籌股保利發展的快報顯示2022年淨利潤縮水33%,因受毛利率下降等影響;招商蛇口則稱去年盈利大降56%-63%,也受毛利明顯減少、資產減值增加、物業租金下降等因素拖累。

「國有企業業績報告不儘如人意,將是市場主要的潛在不利因素,」建銀國際分析師Lung Siufung等人在報告中表示,「我們對與國企開發商相關的盈利風險持謹慎態度,並擔心其估值可能不完全合理。」

不過,儘管整體業績惡化,仍有部分房企因為債務或資產重組的推進或實現賬面扭虧。華夏幸福預告2022年將轉為盈利,主要基於債務重組進展而確認的重組收益所致;但若扣除上述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2022年仍將虧損最高達173億元。廣宇集團也預告扭虧,主因完成了重大資產項目重組,包括置出23家房地產子公司股權。

房企「扭虧為盈多是依賴於偶然事件的影響,不具有可持續性,」中指研究院的劉水表示。但他也認為,債務重組進展等關鍵事件的轉機,表明企業經營困難正在有效化解,將有助於企業未來發展。

中國部分大型房企如碧桂園、華潤置地、龍湖集團等在香港上市。覆蓋這些公司的彭博行業研究(BI)中資地產股指數在去年10月底跌至2011年來低位。此後在政策預期下,股指至12月一度反彈近九成,近期又再度陷入震盪。

國信證券分析師任鶴、王靜等人在報告中指出,房地產板塊1月跑輸大盤,因整體業績下滑導致了估值抬升。「當前行業銷售底部區間已經確立,但復甦速度仍較為緩慢,」報告指出,需求復甦是解決行業困境的關鍵,預計後續需求端一攬子政策將持續放鬆。

--聯合報導 Coco Hu.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