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分鐘
  • 恒指

    16,235.68
    -364.78 (-2.20%)
     
  • 國指

    5,741.37
    -115.07 (-1.97%)
     
  • 上證綜指

    3,007.07
    -50.31 (-1.65%)
     
  • 滬深300

    3,511.11
    -37.96 (-1.07%)
     
  • 美元

    7.8278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43
    +0.0003 (+0.03%)
     
  • 道指

    37,735.11
    -248.13 (-0.65%)
     
  • 標普 500

    5,061.82
    -61.59 (-1.20%)
     
  • 納指

    15,885.02
    -290.08 (-1.79%)
     
  • 日圓

    0.0504
    -0.0001 (-0.14%)
     
  • 歐元

    8.3164
    +0.0007 (+0.01%)
     
  • 英鎊

    9.7340
    -0.0060 (-0.06%)
     
  • 紐約期油

    85.46
    +0.05 (+0.06%)
     
  • 金價

    2,382.20
    -0.80 (-0.03%)
     
  • Bitcoin

    63,487.18
    -2,906.21 (-4.38%)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中國房地產業敲響業績警鐘 A股開發商勢將交出七年來最差年報成績單

【彭博】-- 在行業去槓桿和新冠疫情壓力下,中國境內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去年盈利料進一步惡化。儘管監管自下半年以來密集發布房地產托底政策,行業基本面仍在底部徘徊,市場信心重築有待時日。

彭博匯總數據顯示,在已披露2022年業績預告的60家A股房地產公司中,虧損擴大、由盈轉虧或淨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有41家,惡化面占比約為68%;整體虧損的房企達到36家,占比60%,該比例為可比口徑的2016年以來最高。當前預告虧損額最大的公司為榮盛發展和藍光發展。

自恆大開始的中資地產業流動性危機在市場掀起巨浪,境內外債券違約、股價下挫,以及2022年頗受關注的買家按揭「斷供」事件,都令行業深陷泥淖。中國監管層連發「十六條」、「三支箭」等政策助力房企融資,但行業復甦仍缺乏需求端的配合。中國百強房企1月份銷售操盤金額同比下降32.5%,顯示房價下滑、收入降低令購房者卻步。

「行業整體盈利下行,疊加市場仍在築底,房企投資信心不足,拿地仍將較為謹慎,」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隨著支持力度加大,今年房地產市場有望築底回穩,或較2022年有所緩解,但盈利壓力仍在。」

A股上市公司的正式年報和一季度業績披露將於四月底截止。此外由於尚未發布經審計的2021年業績,中國恆大、佳兆業集團等中資地產股在香港仍處於停牌狀態。

在這波房地產危機中,國有企業在融資方面較民企處於更優勢地位,但樓市銷售寒冬令部分國企業績大幅下滑。藍籌股保利發展的快報顯示2022年淨利潤縮水33%,因受毛利率下降等影響;招商蛇口則稱去年盈利大降56%-63%,也受毛利明顯減少、資產減值增加、物業租金下降等因素拖累。

廣告

「國有企業業績報告不儘如人意,將是市場主要的潛在不利因素,」建銀國際分析師Lung Siufung等人在報告中表示,「我們對與國企開發商相關的盈利風險持謹慎態度,並擔心其估值可能不完全合理。」

不過,儘管整體業績惡化,仍有部分房企因為債務或資產重組的推進或實現賬面扭虧。華夏幸福預告2022年將轉為盈利,主要基於債務重組進展而確認的重組收益所致;但若扣除上述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2022年仍將虧損最高達173億元。廣宇集團也預告扭虧,主因完成了重大資產項目重組,包括置出23家房地產子公司股權。

房企「扭虧為盈多是依賴於偶然事件的影響,不具有可持續性,」中指研究院的劉水表示。但他也認為,債務重組進展等關鍵事件的轉機,表明企業經營困難正在有效化解,將有助於企業未來發展。

中國部分大型房企如碧桂園、華潤置地、龍湖集團等在香港上市。覆蓋這些公司的彭博行業研究(BI)中資地產股指數在去年10月底跌至2011年來低位。此後在政策預期下,股指至12月一度反彈近九成,近期又再度陷入震盪。

國信證券分析師任鶴、王靜等人在報告中指出,房地產板塊1月跑輸大盤,因整體業績下滑導致了估值抬升。「當前行業銷售底部區間已經確立,但復甦速度仍較為緩慢,」報告指出,需求復甦是解決行業困境的關鍵,預計後續需求端一攬子政策將持續放鬆。

--聯合報導 Coco Hu.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