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429.96
    +189.98 (+0.50%)
     
  • 標普 500

    5,064.72
    +54.12 (+1.08%)
     
  • 納指

    15,678.12
    +226.82 (+1.47%)
     
  • Vix指數

    16.39
    -0.55 (-3.25%)
     
  • 富時100

    8,029.74
    +5.87 (+0.07%)
     
  • 紐約期油

    82.09
    +0.19 (+0.23%)
     
  • 金價

    2,337.30
    -9.10 (-0.39%)
     
  • 美元

    7.8357
    -0.0000 (-0.00%)
     
  • 人民幣

    0.9240
    +0.0002 (+0.02%)
     
  • 日圓

    0.0504
    +0.0000 (+0.08%)
     
  • 歐元

    8.3882
    +0.0422 (+0.51%)
     
  • Bitcoin

    66,779.61
    +297.62 (+0.45%)
     
  • CMC Crypto 200

    1,438.41
    +23.65 (+1.67%)
     

中國據悉要求壓降地產商境內發債槓桿 部分中資地產美元債走跌

【彭博】-- 在房價明顯回升、居民中長期貸款持續回暖的背景下,中國據悉進一步收緊地產債融資,要求開發商保持甚至壓降其發行債券的槓桿水平。周四A股地產板塊走勢落後大盤。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要求新備案的債券募集資金僅能用於償還舊債,且8月10日後備案的地產債項目將只允許償還不超過對應存量債務融資工具的85%;8月10日之前備案的項目,存量債務融資工具償還仍100%可通過新發債券這一渠道。

上述知情人士因無公開發言授權而不願具名。NAFMII未立即回覆彭博尋求置評的郵件。

「這次相當於給借新償舊的占有率打了一個八五折,壓縮存量規模有控槓桿的意圖,」招商證券信用分析師李豫澤稱,過去兩年,部分中小房企通過加槓桿來擴張規模搶占市場占有率,如果槓桿過高就可能引發比較大的風險。

他並指出,銀行間房企債發行的期限整體偏短,壓縮借新償舊規模也有防止過短債務頻繁滾動的想法,債市波動較大的背景下,如果短債出現問題容易出現債務續接不暢。

彭博匯總數據顯示,7月份,中資房地產企業合計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了703.8億元人民幣債券,創三個月來的高點。數據並顯示,中資房地產企業目前在銀行間市場債券餘額為1.56萬億元人民幣,境外美元債存量為2195億美元。

位於香港的交易員稱,由於擔心內地可能進一步收緊開發商的流動性,周四部分離岸房地產美元債每1美元面值下跌了0.5美分。 彭博數據顯示,截止香港時間下午5:40,中國恆大集團2025年到期的美元債下跌0.6美分至84.2美分,華夏幸福2025年到期的美元債下跌0.4美分至97.2美分,兩只債券均創近三周來的最大跌幅。

廣告

「如果這個是要壓縮債務總額,對地產股肯定是偏負面的,考驗房企的多渠道融資能力和現金流管理能力,今天對板塊情緒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旭方投資合伙人王晨對彭博稱。

至周四A股收市,地產股走勢仍弱於大盤。上證綜指收盤報3320點,基本與前一天持平,而上證房地產指數下挫0.49%,在上證五大行業分類指數中領跌;其中,萬業企業(600641 CH)下跌5.1%,新城控股(601155 CH)下跌1.1%。

中國央行放鬆信貸支持經濟復甦的舉措亦輻射到房地產市場,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房價創10個月來最大增幅,購房熱在大中城市越來越多地出現。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遂於7月下旬主持召開了房地產工作座談會,要求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此外,中國國家發改委去年7月曾發文,要求房企海外發債僅限置換到期債務。

(新增中資房地產商美元債表現)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0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