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01.27
    +372.34 (+2.21%)
     
  • 國指

    6,100.22
    +145.60 (+2.45%)
     
  • 上證綜指

    3,044.82
    +22.84 (+0.76%)
     
  • 道指

    38,503.69
    +263.71 (+0.69%)
     
  • 標普 500

    5,070.55
    +59.95 (+1.20%)
     
  • 納指

    15,696.64
    +245.33 (+1.59%)
     
  • Vix指數

    15.88
    +0.19 (+1.21%)
     
  • 富時100

    8,074.83
    +30.02 (+0.37%)
     
  • 紐約期油

    82.88
    -0.48 (-0.58%)
     
  • 金價

    2,337.10
    -5.00 (-0.21%)
     
  • 美元

    7.8325
    -0.0018 (-0.02%)
     
  • 人民幣

    0.9246
    +0.0004 (+0.04%)
     
  • 日圓

    0.0503
    -0.0000 (-0.08%)
     
  • 歐元

    8.3758
    -0.0072 (-0.09%)
     
  • Bitcoin

    66,083.77
    -39.03 (-0.06%)
     
  • CMC Crypto 200

    1,429.96
    +5.86 (+0.41%)
     

中國華融事件波瀾迭起 投資者評估各種可能的結果

【彭博】-- 中國華融延遲披露業績以來又經歷戲劇性的一周,市場消息面紛繁蕪雜,全球投資者備受困擾,不得不為一切可能的結果做好準備。

對於債券持有人來說,過去幾天的消息好壞參半。一方面,華融旗下本周到期的兩只債券以及資產支持專項計畫獲得了兌付。但另一方面,惠譽將中國華融的評級連降三級,永續債更是下調至垃圾級。此外,華融償付6億新加坡元離岸債券據悉是在工商銀行提供的貸款幫助下進行,這又促使部分投資人擔憂其自身流動性是否存在缺口。

華融及子公司年內還將面臨折合65億美元的債券到期。迄今為止,只有中國銀保監會對華融的狀況公開發表過評論,稱其經營正常且流動性充裕;因缺乏更明確的政府支持,投資者們坐卧不安,華融仍有多只美元債價格在80美分下方徘徊。

就注資、金融救助、債務重組甚至違約等多個可能的選項,彭博為您分析了各種解決方案的利弊:

承擔損失

「施以援手」但不是債務完全剛兌。即使政府向中國華融注資,股東和債權人或許仍需承擔損失,甚至可能面臨違約局面。

彭博此前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國央行考慮紓困華融,計畫通過成方匯達收購華融體系千億資產。「華融出售1000億元資產能獲得多少資金?根據過去的經驗,肯定不是1000億元人民幣,」彭博經濟學家曲天石表示。

以錦州銀行作為參考,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成方匯達之前以三折的價格收購了錦州銀行約1500億元問題資產。人行在其2020年金融穩定報告中稱之為「以市場化價格收購」。

另一個最新的市場化解決案例是,據彭博報導,在北大方正集團重整計畫草案中,普通債權人將有三種清償方案可選,其中選擇現金一次性打折償付的債權人需要承擔約七成損失。

廣告

好的方向

據彭博此前報導,華融國際據悉正在將價值數百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剝離到一個名為中國華融海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離岸實體中,但具體細節尚未知。

假設各方最終選擇力保華融國際在中國華融體系內的重要地位,並試圖通過剝離不良資產的方式來改善其財務狀況,這對華融國際發行或擔保的華融離岸債券持有人來說,或許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哪怕最終持有人也可能需要承擔一些損失,但如果好於最壞情形,且資產剝離的過程中儘量保持透明,也有助於提振市場的信任度。

CreditSights的亞太研究主管Pramod Shenoi表示,錦州的案例中被收購的資產出現減值,但是遼寧省政府、成方匯達等也對錦州銀行相應注入了資本。中國華融是否也會迎來資本補充值得關注。

樂觀的結果

最為樂觀的結果是,中國政府對華融進行全面而迅速的紓困,並明確傳達對公司的支持,投資者不必遭受任何損失,沒有債務重組,境內外債券全部按期償付,中國華融在解決審計問題後公佈2020年業績。

上述情境將極大恢復境外投資者對中國政府相關實體的信心,公司美元債券價格若回升,也可能使華融國際等子公司能夠以可承受的成本在離岸市場籌集資金,從而減輕再融資壓力。

(新增副標題和第二個小標題下第四段點評。)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