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36
    +0.0024 (+0.03%)
     
  • 人民幣

    0.9238
    +0.0001 (+0.01%)
     
  • 道指

    37,909.37
    +133.99 (+0.35%)
     
  • 標普 500

    4,960.54
    -50.58 (-1.01%)
     
  • 納指

    15,253.79
    -347.70 (-2.23%)
     
  • 日圓

    0.0504
    +0.0000 (+0.06%)
     
  • 歐元

    8.3421
    +0.0077 (+0.09%)
     
  • 英鎊

    9.6890
    -0.0500 (-0.51%)
     
  • 紐約期油

    83.40
    +0.67 (+0.81%)
     
  • 金價

    2,412.20
    +14.20 (+0.59%)
     
  • Bitcoin

    64,229.96
    +792.17 (+1.25%)
     
  • CMC Crypto 200

    1,380.82
    +68.20 (+5.19%)
     

中國金融觀察:企業和居民長貸強勁助信貸超預期 後續料緩步回落

【彭博】-- 中國2月信貸、社融較1月高點回落不過仍超預期,顯示年初以來實體融資需求持續強勁,信貸投放節奏仍然較快,但分析師預計,最快3月就可能會出現回落。

據央行周三發布的數據,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1萬億元,當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36萬億元,其中企業與居民長期貸款成長強勁是主要帶動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地產領域信貸調控尚未對按揭貸為主的居民長期貸款構成明顯拖累。

數據同時顯示,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反彈至13.3%,此前連續三個月持續放緩。分析師預計,央行接下來可能通過MPA考核、增加窗口指導等方式控制信貸增速;全年社融增速料回到去年初的水平。野村的經濟學家陸挺在報告中表示,3月貸款成長將因高基數顯著下降,社融增速可能降至13%以下。

周四中國股市走強而國債偏弱,滬深300指數收創近兩個月最大漲幅,銀行股普漲;10年國債活躍券殖利率小幅上行。

以下為彭博整理的分析師對金融數據要點的解讀:

企業融資和居民購房需求旺盛

興業證券宏觀分析師王涵等人在報告中稱,社融超預期反映當前企業與居民融資需求依舊旺盛,或與就地過年有關。居民中長期貸款依舊超季節性上漲,顯示居民購房需求仍然強勁瑞銀經濟學家張寧、汪濤在報告中稱,中長期貸款走強拉動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預期,其中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可能表明企業經營活動反彈、信貸需求正在回暖,與去年2月企業短貸強、中長期貸款走弱形成對比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走強可能得益於近期房地產銷售較為穩健、部分銀行可能預計房地產政策會進一步收緊因而儘快發放了房貸

廣告

年內信用或逐步收縮

中金固收分析師陳健恆等在報告中稱,2月信貸走強一方面是受去年疫情擾動下低基數影響,另一方面在政策「不急轉彎」背景下,信貸規模不會一次性壓降下去,而是平緩壓縮的同時進行結構調整;預估後續3-5月信貸增速放緩仍將延續瑞銀經濟學家張寧、汪濤認為,未來政府將繼續推進政策正常化,流動性和信貸監管政策可能會收緊,推動年底整體信貸增速會放緩至10.8%左右驅動力主要來自政府債券淨發行和新增銀行貸款可能走弱、影子信貸可能進一步收縮興證宏觀分析師王涵等人在報告中稱,上半年實體經濟韌性為央行「穩槓桿」窗口期,後期信用仍有收縮壓力,3月之後信用收緊可能逐步體現

3月信貸管控料加強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等在點評報告中稱,一季度末是信用收縮重要觀察期,重點關注3月信貸、票據融資狀況。預計央行除了通過MPA考核壓低各銀行廣義信貸增速,可能還會增加月度窗口指導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在報告中指出,預計後續央行會加強對狹義信貸額度的管控,3月份新增信貸規模大概率弱於去年同期水平,預計當月新增社融規模維持在3.5萬億左右,增速12.4-12.6%,環比明顯回落

(新增第四段市場表現)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