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809.66
    +436.63 (+2.51%)
     
  • 國指

    6,148.33
    +157.77 (+2.63%)
     
  • 上證綜指

    3,110.48
    +3.16 (+0.10%)
     
  • 滬深300

    3,689.52
    -10.98 (-0.30%)
     
  • 美元

    7.8303
    +0.0013 (+0.0170%)
     
  • 人民幣

    0.9320
    0.0000 (0.00%)
     
  • 道指

    33,441.79
    -224.55 (-0.67%)
     
  • 標普 500

    4,280.27
    -19.43 (-0.45%)
     
  • 納指

    13,196.43
    -4.84 (-0.04%)
     
  • 日圓

    0.0522
    -0.0000 (-0.08%)
     
  • 歐元

    8.2750
    +0.0036 (+0.04%)
     
  • 英鎊

    9.5460
    -0.0080 (-0.08%)
     
  • 紐約期油

    90.72
    -0.99 (-1.08%)
     
  • 金價

    1,866.80
    -11.80 (-0.63%)
     
  • Bitcoin

    26,769.52
    -437.36 (-1.61%)
     
  • CMC Crypto 200

    576.87
    -1.89 (-0.33%)
     

中國難阻經濟「日本化」

IMF指華經濟定要消費驅動轉型。
IMF指華經濟定要消費驅動轉型。

正當日本經濟和股市形勢「一片大好」,中國經濟卻廣被討論會否成為「下一個日本」。花旗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蔡佳惠直言,中國迄今的應對措施恐怕尚未足以阻止經濟「日本化」,增長急速倒退的憂慮恐較嚴重。

中國經濟是否「日本化」,視角不同往往有不同結論。摩根士丹利從當年日本經濟陷入深淵的資產泡沫爆破出發,指日本1990年地價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60%,東京股市市值是142%,反觀中國2020年地價只是GDP的160%,房價僅較歷史高位略低,股市市值亦只有GDP的67%,而且城鎮化比率亦不及當年的日本,可以吸納農民從事城鎮更高生產力的工作,況且資本管制遠較日本嚴格。

中美關係差不易修復

花旗蔡佳惠所列出的相似之處較難量化。以前日本內需長年疲弱,源於泡沫爆破後經濟衝擊的心理陰影,而在當今的中國,「集體創傷」來自新冠疫情,民眾發現往往只能「食自己」。地緣政治更難搞,以前美日摩擦僅在貿易,終以日本不再堅持汽車從日本出口來化解,可是如今中美關係差得多,不見得短期內能修復。

美銀則認為,說中國陷入日本當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民眾和企業疲於奔命還債)是言之過早,惟當局須財政、貨幣及房地產政策協同發力,始能讓增長重回正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基建投資和寬鬆銀根已不太管用,中國經濟一定要向消費驅動轉型,更何況人口老化和歐美企業轉移供應鏈,若無結構性改革,中期經濟增長恐跌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