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809.66
    +436.66 (+2.51%)
     
  • 國指

    6,148.33
    +157.77 (+2.63%)
     
  • 上證綜指

    3,110.48
    +3.16 (+0.10%)
     
  • 滬深300

    3,689.52
    -10.98 (-0.30%)
     
  • 美元

    7.8319
    +0.0013 (+0.02%)
     
  • 人民幣

    0.9316
    -0.0002 (-0.02%)
     
  • 道指

    33,304.25
    -203.25 (-0.61%)
     
  • 標普 500

    4,271.16
    -16.89 (-0.39%)
     
  • 納指

    13,258.75
    +39.43 (+0.30%)
     
  • 日圓

    0.0520
    -0.0001 (-0.29%)
     
  • 歐元

    8.2224
    -0.0566 (-0.68%)
     
  • 英鎊

    9.4960
    -0.0550 (-0.58%)
     
  • 紐約期油

    89.37
    -1.42 (-1.56%)
     
  • 金價

    1,848.00
    -18.10 (-0.97%)
     
  • Bitcoin

    28,074.52
    +916.57 (+3.37%)
     
  • CMC Crypto 200

    600.51
    -3.03 (-0.50%)
     

亞洲製造業放緩 全球衰退將殺到

在不利因素下,亞洲製造業前景受壓。
在不利因素下,亞洲製造業前景受壓。

中國次季封城防疫加劇供應鏈壓力,加上俄烏衝突未平息,高通脹招來各地央行加息收水,製造業面對原材料及利息成本皆升雙重夾擊,最新公布的一系列亞洲製造業數據普遍放緩。分析指,在美元強勢下,亞洲貨幣本已受壓,若區內工業活動及貿易數據弱勢持續至今季,年底前全球恐難逃經濟衰退的厄運。

南韓出口增速19月最慢

作為全球工業大國的南韓,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由5月的51.8降至51.3,該國作為「全球經濟晴雨表」的貿易數據同樣令人擔憂,6月出口按年雖增長5.4%至577.3億美元,但乃為2020年11月以來、即19個月最慢增速,主因是通脹飆升削弱需求。

禍不單行的是月內南韓發生為期一周的貨車司機罷工,阻礙港口交貨,令汽車總出貨及機械出口分別跌2.7%及11.7%。同時,能源價格飆升使該國上月進口按年大增19.4%至602億美元,不但反映貿易逆差達24.7億美元,乃今年1月以來最大,更預示出口成本仍舊高昂。經濟學家警告,當地供應嚴重短缺和投入成本上升,對整個製造業產出和需求的壓力加大,貿赤恐持續。南韓財政部更不諱言下半年出口條件仍艱難。

除南韓外,同月台灣製造業PMI從5月的50降至49.8,兩年來首次失守50的盛衰分界線;越南製造業PMI則從5月54.7跌至54。泰菲馬國和日本皆表現呆滯。

華財新PMI回升 仍需觀望

作為亞太區經濟龍頭的中國則受惠復工復產,6月反映中小型民企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錄51.7,較5月回升3.6個百分點,扭轉過去3個月收縮的頹勢,並重回擴張區間,為2021年6月以來新高。分析指出,內地經濟6月企穩,且隔離政策有所放寬,相信有助紓緩經濟下行壓力。

不過,鑑於投資與消費信心仍疲弱,加上「動態清零」原則不變,刻下評論中國經濟已走出「新冠周期」言之尚早,一旦下半年復甦步伐遇阻,風險外溢效應將令亞洲以至全球經濟進一步受壓,故第四季將是全球經濟確認陷入衰退的高危期,此前金融市場將率先反映潛在風險而大幅震盪,故投資者宜小心行事,盡量控制槓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