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推「房票」救市 香港會否出「買樓券」
經濟學大師張五常早前忽然建議內地推代金券幫助國民上車,話咁快內地已有省市為受「棚改」影響拆遷戶提供「房票」作賠償。假如此政策奏效,香港將來繼「學券」及「消費券」後,會否隆重推出「買樓券」?
棚改貨幣化2.0
「棚改」是指省市政府按照《棚戶區徵收標準》,改造社區設施老化及有公共安全隱憂的棚戶區(即舊區)。於2005年先以遼寧作試點,最初以「實物化安置」進行,以新建樓房補償受影響住戶原有居所。到2014年人民銀行推出「抵押補充貸款」(PSL),幫助省市更有條件實行「棚改貨幣化」政策,即是以現金補償取代「樓換樓」。「棚改貨幣化」好處是令受影響住戶可以選擇購置自己喜歡的物業,有了這批置業新力軍,使內地樓價更添動力,最受惠是當年在各地密密興建新項目的一眾內房。
不過現金在手,假如遇上經濟吹逆風,受影響拆遷戶選擇繼續觀望,未必可以直接刺激樓市。故此面對庫房告急難題的省市,推出加碼優惠的「房票」催谷樓市。以鄭州及許昌為例,受影響拆遷戶棄現金選擇「房票」,可獲額外8%賠償,用「房票」買樓不計入家庭限購套數兼享優惠按揭貸款,入伙前住戶子女更可獲新屋所在學區內學資格,換言之子女就讀學校有機會「升級」。
發行「房票」除了令當地樓市帶來新買家,省市政府可在兩、三年後才向持有「房票」的發展商兌付,而發展商又可以將「房票」抵押予銀行取得貸款完成項目,不論省市政府及發展商都有周轉機會,有望再次振興地方經濟。
「買樓券」三類人有機率先受惠
特區政府今年換屆,由候任行政長官到城中富豪,都期望未來政府政策可以令市民住得更好。參考內地「房票」經驗,香港推行「買樓券」,可以向三類住戶入手試水。
第一類是受市區重建影響的住戶,市建局收購舊樓重建,除了會出錢向業主收購單位,亦會向租戶作出現金補償,或安排符合入住公屋資格人士上樓。假如市建局向受重建影響住戶提供多一個「買樓券」選擇,除了可獲得加碼「甜頭」,亦可以優先認購將來項目中標發展商的旗下新盤,甚至再進一步,與各區知名直資學校合作,讓持有「買樓券」住戶子女可優先入讀兼享學費優惠。理論上受影響住戶對置業有更剛性需求,市場上多了這批準買家,對刺激樓市都有一定幫助。
第二類是長情公屋戶,為推動公屋流轉,政府多年來想過唔少辦法,例如透過綠表買居屋及綠置居,吸引公屋戶做業主遷出公屋單位。不過置業目標只限公營房屋,對長情公屋戶吸引力仍有限,引入「買樓券」配合發展商優惠,就更有把握吸引具實力的公屋戶做業主。政府甚至可以與香港年金合作,讓年老公屋住戶將「買樓券」申請逆按揭年金,資助住戶遷入優質私營護老院,都有助活化公屋流轉。
第三類是年輕夫婦,人口老化是各國政府面對的難題,除了引入外地專才,亦會積極鼓勵生育。當內地已鼓勵夫婦生三個,港府亦不妨進取一點以「買樓券」鼓勵生育,按香港的情況,年輕夫婦生一個即可獲得「買樓券」獎勵,既可以用作首置,細屋換大屋亦可獲額外優惠。
經過全民使用消費券,相信港人對「代用券」政策都較易受落,假如「買樓券」廣受歡迎,政府更可考慮推出「置業債券」為「買樓券」集資,既減輕政府在這方面的財政負擔,又可以為市民提供多一項買債收息投資機會。
伸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