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1 小時 41 分鐘
  • 恒指

    17,215.35
    +14.08 (+0.08%)
     
  • 國指

    6,095.51
    -4.71 (-0.08%)
     
  • 上證綜指

    3,045.32
    +0.49 (+0.02%)
     
  • 滬深300

    3,524.39
    +2.77 (+0.08%)
     
  • 美元

    7.8293
    -0.0016 (-0.02%)
     
  • 人民幣

    0.9251
    +0.0004 (+0.04%)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日圓

    0.0500
    -0.0002 (-0.32%)
     
  • 歐元

    8.3941
    +0.0184 (+0.22%)
     
  • 英鎊

    9.7760
    +0.0190 (+0.19%)
     
  • 紐約期油

    82.98
    +0.17 (+0.21%)
     
  • 金價

    2,330.40
    -8.00 (-0.34%)
     
  • Bitcoin

    64,291.61
    -2,337.54 (-3.51%)
     
  • CMC Crypto 200

    1,391.30
    +8.73 (+0.63%)
     

全球債券暴跌潮蔓延至亞洲 考驗殖利率曲線控制

【彭博】-- 推動基準美債殖利率升至一年高點的全球債券暴跌之勢周五蔓延至亞洲市場,考驗當地央行抑制市場利率上行的決心。

在交易員將殖利率推升至遠高於0.1%的目標後,澳大利亞央行開展計畫外購債操作。南韓央行宣布上半年計畫購買至多62億美元的政府債券。日本10年期國債殖利率創五年新高後,投資者紛紛預測日本央行也會效仿澳大利亞央行。

借貸成本上升可能令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道路脫軌,這勢將促使更多央行採取行動,尤其在脆弱的新興市場。

「美債殖利率飆升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從銀行再融資到貸款不一而足,」 B. Riley FBR Inc.首席全球策略師Mark Grant指出。央行「將不得不擴大資產負債表——如果‘爆表’,各國債務占GDP比例以及貨幣都將受影響。」

延伸閱讀: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突破1.6% 風險資產警鐘響起

全球債券殖利率的飆升表明,對於經濟復甦步伐的看法,債券交易員和央行的分歧越來越大。隨著疫苗推出和刺激舉措出台,市場預計加息時點將會提前。美債的慘烈跌勢引發了惡性循環,投資者被迫拋售抵押貸款支持債券,而各地的新興市場也看到了資本外逃。

UniSuper Management Pty.的首席投資官John Pearce稱,短期來看,拋售潮似乎不會停歇。他表示,10年期美債殖利率可能攀升至2%。

延伸閱讀:國債市場雪崩之際 凸性對沖這個定時炸彈又在嘀嗒作響

澳大利亞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跳升20個基點至1.93%,之後回落到1.81%。3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觸及0.15%,創去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之後回落到0.13%。

廣告

「起碼,這種程度的殖利率曲線控制下周還需要繼續,我認為市場還在等待更多,」加拿大皇家銀行的澳大利亞經濟和固定收益策略主管Su-Lin Ong說。「他們希望看到澳大利亞央行捍衛殖利率目標,並確保金融環境不會收緊。」

紐西蘭債市同樣下跌,基準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上漲15個基點至2.02%,創2019年以來最高水平,之後回落到1.96%。

日本的壓力

在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日本,基準10年期殖利率飆升至0.17%,逼近央行認為的零上下20個基點左右的適宜區間邊緣。

「殖利率不要忽上忽下有著重要意義,」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周五在東京向記者表示。「我們需要確保不要失去市場對財政管理的信任。」

他補充說:「目前階段我們還不適宜談現在的殖利率水平合適還是不合適。」

儘管日本央行沒有在東京時間10:10的窗口開展計畫外操作,但投資者仍在密切予以關注。

原文標題Global Bond Rout Extends in Asia, Testing Yield Curve Control

(新增報價、評論等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