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239.98
    +253.58 (+0.67%)
     
  • 標普 500

    5,010.60
    +43.37 (+0.87%)
     
  • 納指

    15,451.31
    +169.30 (+1.11%)
     
  • Vix指數

    16.58
    -0.36 (-2.13%)
     
  • 富時100

    8,062.39
    +38.52 (+0.48%)
     
  • 紐約期油

    81.49
    -0.41 (-0.50%)
     
  • 金價

    2,315.00
    -31.40 (-1.34%)
     
  • 美元

    7.8359
    +0.0002 (+0.00%)
     
  • 人民幣

    0.9243
    +0.0005 (+0.05%)
     
  • 日圓

    0.0504
    +0.0000 (+0.02%)
     
  • 歐元

    8.3612
    +0.0152 (+0.18%)
     
  • Bitcoin

    66,146.30
    +180.36 (+0.27%)
     
  • CMC Crypto 200

    1,423.29
    +8.53 (+0.60%)
     

全球債市風暴暫時偃旗息鼓 但市場可能再度考驗央行決心

【彭博】-- 一周來的債市風暴讓央行官員都有些措手不及。臨近周末,凶猛跌勢出現緩和,給了華爾街喘息空間。不過,人們們擔心市場還有下跌空間。

周五美國10年期國債三天來首次上漲,但這一周表現仍可能是繼去年3月疫情引發市場動盪以來最糟糕的一次。歐洲央行官員Isabel Schnabel稱,如果近期殖利率飆升的狀況阻礙經濟成長,央行可能會提供新的支持。歐洲債市聞訊上漲。

對美國經濟前景過熱的擔憂促使資產管理者大舉削減敞口,從高盛到Nordea Investment Funds SA的策略師都在警告稱,債市跌勢或許尚未結束。

「我們預計隨著央行施壓,此處可能會有戰術性停頓。不過結構上講還會上漲,我們繼續做空,」倫敦Algebris Investments的基金經理Alberto Gallo表示。他押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債市跌勢會加劇。「相對於通膨和經濟成長,債券殖利率仍遠低於應有的水平。」

跌勢暫歇

周五,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下跌4個基點至1.47%,本周漲幅縮窄至15個基點。德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下跌1個基點至-0.24%。澳大利亞央行進入市場,展開逾20億澳元的計畫外購債操作。

延伸閱讀:全球債券暴跌潮蔓延至亞洲 考驗殖利率曲線控制

債市下跌如此快,有很多技術性原因。如火如荼的通貨再膨脹交易和即將到來的美國財政刺激措施正為債市空頭提供彈藥,即便聯儲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本周兩天時間都在發表特別鴿派的講話,也未能改變市場形勢。美國國債交易員幾乎對他的話充耳不聞,5年期國債殖利率創下去年3月以來最大漲幅。

廣告

「這正演變成一場通膨恐慌,」ING Groep NV美洲研究部負責人Padhraic Garvey周五在客戶報告中表示。「官方政策異常寬鬆,聯儲會主席鮑威爾決定不借此機會在本周平息局勢。」

高盛表示,作為「復甦題材交易」的一部分,衡量通膨預期的美國盈虧平衡通膨率可能超過公允價值。滙豐知名的債市多頭甚至被迫低頭認錯,將該行10年期美國國債年終殖利率預測提高25個基點,至至1.0%。

延伸閱讀:美國國債周四暴跌亂成一團 更多是由技術性而非基本面因素驅動

市場傷疤

債市留下了傷疤。根據彭博巴克萊指數,超過1萬億美元負殖利率債券被清除。大西洋兩岸的隱含波動率指數都升到數月高點,預示著痛苦可能還沒有結束。

Nordea Investment Funds SA的高級宏觀策略師Sebastien Galy認為,市場可能會繼續試探央行官員的決心,今年還可能再度上演「減碼恐慌」。

他在給客戶的電郵中寫道:「人們普遍認為央行可以通過吸收流動性來抑制一切,而事實是他們鼓勵其他人跟進他們。儘管通過干預可以將殖利率壓縮20個基點,但隨著時間推移,市場將對聯儲會進行考驗。」

原文標題Global Bond ‘Tantrum’ May Not Be Over as Markets Take a Breather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