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承諾碳中和 帶來投資新方向
近年,「氣候轉變」、「氣候危機」、「碳中和」、「碳排放」、「碳足跡」等等關鍵字,已成為各國政府、國際企業,以及環境組織和市民大眾愈來愈關心的議題,當中牽涉到的環境和氣候問題,不僅是各大企業和政府必須注意的風險,更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應付氣候危機 碳中和日益重要
「碳中和」或「淨零碳」,是指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互相抵銷,達到淨零碳排放量(net-zero carbon emission)的效果。方法有二:
-
利用碳補償來吸收釋放出來的碳,例如通過種植更多的樹木
-
從源頭減少釋放碳,這是更強而有力的方法
碳排放來自人類的各種活動,主要來自燃燒化石燃料,佔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70%,持續對全球暖化產生深遠影響。所以,碳中和對於應對氣候危機至關重要,目標是減緩、調整,甚至逆轉氣候危機下的人類文明生存挑戰。科學家一致認為,要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全世界必須在2050年或更早之前,實現碳中和¹。近年來,全球各地政府、企業和投資者日益關注「淨零」排放政策,力求加快各經濟體的脫碳進程,當中所牽涉的不限於發電,還包括運輸、建築、製造業,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
全球各國紛紛發表碳中和承諾
今年,多個國家及地區先後宣布在本世紀中葉前實現碳中和計劃²,包括:
-
中國宣布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歐盟、加拿大、南非、日本、南韓、香港³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
美國承諾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發電更會在 2035 年前實現碳中和
-
新西蘭、智利、丹麥、法國、匈牙利和英國進一步將2050年目標納入法律,從而建立了更大的責任感
-
部分國家設定更進取的目標,例如奧地利及冰島設在2040年、芬蘭設在2035年
依照目前的承諾,全球約三分之二的排放量以及75%的本地生產總值可望於本世紀中葉全面去碳化。
為應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的問題,各國及地區政府已加快行動。從投資角度來看,碳中和亦為環球經濟帶來動力:
-
隨著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加入制定《巴黎協定》氣候協議的承諾及政策,並在貿易協議中加入相關考慮,將大大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碳排放政策,帶動更多國家和地區加入減排脫碳的行列
-
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愈趨蓬勃,近年如太陽能及風能發電的成本愈來愈低,令可再生能源更普及,展望未來將可帶領環球能源行業發展。而全球各地的國家、地區及企業,亦可憑藉更廉價及更多元化的能源供應,發揮強大的增長潛力
企業陸續加入響應碳中和行列
企業層面方面,不少企業亦陸續相應作出本身的氣候承諾。美國一間龍頭科技企業於2020年7月就宣布,整間公司、製造產業鏈與產品生命週期,要在2030年達致碳中和*。而另一間大型跨國軟件公司則於2020年1月宣布,尋求透過減少二氧化碳和消除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抵銷公司過往的全部企業排放足跡,並在2030年實現碳負排放ˆ。該公司並與全球9間來自各行各業的大型企業,共同創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推動全球各行業邁向碳中和⁺。
至於化石燃料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約三分之二,故此油氣公司才是能源轉型的關鍵,其中部分公司已公開其長遠大計,希望大幅降低能源供應的碳強度,甚至實現淨零碳。
全球大趨勢 帶來投資機遇
要從碳中和這個全球大趨勢中尋找投資機遇,我們可以審視全球有哪些行業及公司,可以從碳中和的政策中受惠:
-
可再生能源業: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電力轉換器的製造商,這些公司的收入都能隨著行業壯大而急升
-
建築行業:一般樓宇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一。生產低成本隔熱建築材料的公司,以及運用建築科技協助管理樓宇使用食水、熱力及能源的企業,都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讓我們達致低碳生活
-
協助保護森林及海洋的機構
-
農業:科技大大降低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可生產更多糧食
-
科技行業:軟件公司可將數據中心設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站旁邊
-
其他行業:運用可再生能源的公司、逐步脫碳的公司、以考慮生態環境持續性為本的品牌等等
隨著普羅大眾愈來愈重視脫碳、減排、碳中和這些理念,以及全球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碳中和主題的投資機遇愈來愈受到關注,市場上亦將會出現更多追求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的企業,以及以此為主題的投資工具。
如欲了解更多,可瀏覽滙豐投資管理ESG投資學堂。
(資料由客戶提供)
本文只提供一般性資料,並不針對任何可能收到本文的人士的具體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特別需求。在此表達之意見可因應情況修改而不作另行通知。本文並非銷售文件,且不構成建議、要約出售或招攬購買或認購任何投資。本文所載任何預測、預計或目標僅供説明用途,且並非任何形式的保證。滙豐環球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滙豐投資管理」)就預測、預計或目標未能達成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內的資料乃取自滙豐投資管理合理地相信可靠的來源。然而,無論明示或暗示,滙豐投資管理不保證、擔保或代表本文內該等資料的準確性、有效性或完整性。投資附帶風險,過去的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請參閱銷售文件以便獲取其它資料,包括風險因素。此文並未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批閱。版權 © HS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 Limited (滙豐環球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2021。版權所有。本文由HS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Hong Kong) Limited (滙豐環球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刊發。
¹資料來源﹕綠色和平報道 2020年11月26日
²資料來源﹕滙豐機滙特稿 2021年2月5日
³資料來源﹕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 2020年11月25日
*資料來源﹕蘋果公司新聞稿 2020年7月21日
ˆ資料來源﹕微軟官方博客 2020年1月16日
⁺資料來源﹕「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網站 2020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