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沒對歐盟拳頭動真格 雖是意料之外卻屬情理之中
【彭博】-- 在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後,歐洲最高貿易代表很快就啟程前往北京,歐盟一些人本來已經做好了迎接中方怒火的準備。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中國政府並不排斥對話,而且也沒有做出可能令經濟關係惡化的表態。雖然副總理何立峰對反補貼調查表達了「擔憂和不滿」,但他同意與歐盟設立金融、貿易等工作組。
隨著中國經濟失去成長動能,北京在處理與歐盟這個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方面頗為謹慎。經濟放緩、防疫限制以及與西方關係緊張導致外資撤離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截至6月末,外資對股債的持有額已經比2021年12月峰值時減少1880億美元。
最近幾個月中國在北京接待了美國四位內閣級官員,在11月習近平與拜登舉行可能的會談前,中美恢復設立了經濟和金融工作組。 儘管義大利計畫退出「一帶一路」,但習近平周二仍然表示,願意促進中國與義大利之間的關係「健康穩定」。
此外,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不久將訪問中國,表明中澳關係在2020年陷入低谷後也已經有所改善。
「北京意識到迫切需要修復與歐盟的關係」,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項目政策研究員Alicja Bachulska表示。」這就是為什麼其措辭相對溫和的原因。」
當歐洲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對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時,北京最初抨擊此舉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一位不願具名的歐洲官員透露,歐洲擔心中國反應過度,可能引發一場貿易戰。
但是在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四天的中國之行中,北京方面並沒有重申之前對歐盟的批評。倒是Dombrovskis本人對中國發表了措辭非常強硬的講話,抨擊中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的立場影響該國作為良好投資目的地的形象,而且他還威脅要採取果斷措施糾正日益嚴重的貿易失衡。
Dombrovskis有理由感到自信。多年來在應付美國制裁、關稅和出口限制方面,習近平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既能顯示中國強硬又不會嚇跑外國投資者的方法。在川普政府實施對華貿易限制後,中國也制定了自己的「不可靠實體」清單,但直到今年2月份才第一次真正使用該工具。
8月一個主要歐盟商業團體警告,在華外企對中國的承諾已經審美疲勞。中國歐盟商會稱,雖然習近平政府過去一年承諾會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幫助,對民企和國企一視同仁,但外資至今沒有看到期待已經的改革有實質性進展。
Wilfred Martens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關注中國的政策主管Peter Hefele表示,中國需要外國資本和外國技術來幫助自己的現代化計畫,而歐洲是除美國外唯一可以滿足這些關鍵要素的地區。
「毫無疑問歐盟正在變得更加自信,」Bruegel高級研究員、前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的前經濟顧問André Sapir表示。他認為,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正是一個信號。
原文標題China Shies Away From Confrontation With Europe Over EV Probe
--聯合報導 Alberto Nardelli.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