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3 小時 30 分鐘 開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503.69
    +263.71 (+0.69%)
     
  • 標普 500

    5,070.55
    +59.95 (+1.20%)
     
  • 納指

    15,696.64
    +245.33 (+1.59%)
     
  • Vix指數

    15.69
    -1.25 (-7.38%)
     
  • 富時100

    8,044.81
    +20.94 (+0.26%)
     
  • 紐約期油

    83.40
    +0.04 (+0.05%)
     
  • 金價

    2,335.70
    -6.40 (-0.27%)
     
  • 美元

    7.8340
    -0.0017 (-0.02%)
     
  • 人民幣

    0.9242
    +0.0004 (+0.04%)
     
  • 日圓

    0.0504
    0.0000 (0.00%)
     
  • 歐元

    8.3852
    +0.0392 (+0.47%)
     
  • Bitcoin

    66,363.67
    -175.93 (-0.26%)
     
  • CMC Crypto 200

    1,426.91
    +12.15 (+0.86%)
     

一周市場回顧:中美關係喜憂參半;人行防人民幣升值;美就業加速成長

【彭博】-- 中國副總理劉鶴上周與美國財長耶倫通話,雙方「對彼此關心的問題坦誠交換了意見」。中國商務部稱,中美經貿領域已開始正常溝通,雙方同意要務實解決具體問題。但兩國關係依然挑戰重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稱美中貿易關係存在「嚴重失衡」;拜登修訂川普時期頒布的投資禁令,59家中國公司被列入「黑名單」,此舉使他既能維持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又能為中美之間的對話留出空間。

為防範匯率短期快速升值,中國央行十四年來首次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人民幣升值壓力暫緩。隨著中資港股公司逐步進入年內派息高峰,6月起的季節性購匯預計也有望緩衝人民幣升勢。大洋彼岸,在料將開始討論減碼寬鬆的敏感時期,聯儲會計畫逐步撤出疫情期間的企業信貸便利項目,但表示此舉與貨幣政策無關。美國財長耶倫則表示稍高的利率環境對美國有利。周五聯儲會隔夜逆回購使用量升至歷史次高,高盛稱對逆回購的需求可能接近1萬億美元。

隨著世界多地放鬆防疫限制和經濟狀況增強,全球製造業展現出強勁成長勢頭。哪怕在疫情復燃令前景蒙陰的亞洲,製造業也依舊動力十足。中國官方製造業PMI上月企穩。台灣上修今年成長率至2010年來最強。美國5月29日當周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自新冠疫情以來首次跌破40萬,5月非農就業人口低於預期,但較前月加速成長且失業率降至6%以下。美股周五應聲漲至紀錄高點附近;由於數據降低了對聯儲會減碼購債的預期,美債殖利率攜美元下跌,黃金和銅價走高。

為破解人口老齡化困局,支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國決定放鬆當前二孩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之前的全國人口普查報告結果顯示,過去十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口紅利」面臨消失風險。這一重大政策舉措宣布後,嬰孩概念股應聲上漲。不過,許多經濟學家質疑新政作用可能不大,提出減稅、幼托服務和退休年齡才是中國提高出生率並增加勞動力的關鍵所在。

廣告

熱門圖表

中國股票市值首次突破12萬億美元 外資和槓桿交易共同助力

全球債市

財政部據稱重啟論證設立AMC控股平台 或為化解華融風險對策之一

作為華融直接控股股東的中國財政部,正醞釀將其持有的華融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的股權裝入新的控股平台,從而更好地釐清角色並管控風險。

疑慮未消之際 中國華融已劃付9.78億美元的境內外到期債券本息資金中國至少兩大國有AMC據稱向監管反映境外發債再融資受阻的擔憂中國華融新總裁人選據稱揭曉 長城資產總裁梁強臨危受命

從德國到日本 全球國債發行需求疲軟;凸顯政府融資挑戰

由於投資者受到其他領域更高回報的誘惑,世界各地的政府債券市場都顯示出脆弱跡象。

人民幣升值與外資增持互相成全 境外機構5月末持有中國國債創新高

5月中美利差雖然小幅收窄,但隨著人民幣升值駛入快車道,中國資產對外資仍頗具吸引力,外資上月延續了增持中國國債的勢頭。

中國國有大行擬最快未來一周在港發點心債 債市「南向通」似已呼之欲出

中國陸港兩地債券通雙向開通的呼聲漸高之際,國有大行據悉擬發行點心債,為債市「南向通」的開啟做準備。

中國債市「南向通」漸行漸近 中資美元債若被納入或更受青睞

全球股匯

中國央行見招拆招管理市場匯率預期 應對人民幣升值有的是辦法

中國央行十四年來首次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一方面表達了穩定市場匯率預期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向試圖押注人民幣單邊波動的陣營展示,即便退出常態化干預,中國央行仍有充足的政策選項,可以應對匯率升值壓力。

中國央行防守人民幣升值並非孤軍奮戰 境內外股債市場多路友軍將至人民幣上漲提升中國資產吸引力 盤點本幣升值下的行業贏家與輸家

華爾街銀行限制對沖基金做空「網紅股」

知情人士稱,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和Jefferies Financial等公司已經調整了他們主經紀商業務的風險控制,努力保護自己免受AMC、GameStop等網紅股極端漲跌的影響。

新晉「網紅股」之王AMC今年大漲3,000%背後:少見的CEO和罕見的交易

富達國際認為中國科技反托辣斯行動或近尾聲 阿里、騰訊估值再現魅力

隨著中國監管機構對國內互聯網平台企業的反托辣斯行動可能臨近尾聲,一些科技巨頭的股票估值再現魅力。

全球央行

聯儲會計畫逐步撤出疫情期間的企業信貸便利項目

聯儲會理事會計畫開始逐步出售通過緊急信貸便利購買的公司債組合。去年金融市場陷入疫情恐慌之際,聯儲會實施了企業信貸便利計畫。

中國央行據悉將控制RMBS的發行 以進一步對樓市降溫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將控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RMBS)的發行,以進一步調控房價,遏制家庭債務飆升。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稱未來將強制要求披露氣候和碳排放信息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表示,在對部分商業銀行及上市公司進行先行試點後,中國擬未來強制要求披露氣候和碳排放信息。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 中國PPI和CPI剪刀差或能為央行贏得時間

面對大宗商品罕見快速上漲引發通膨擔憂,中國央行迄今仍然保持淡定,而本輪生產資料價格對消費品價格的弱傳導或意味著,央行有更長的窗口期避免動用貨幣政策工具。

彭博經濟學家:「不急轉彎」的中國央行與「耐心」的聯儲會遙相呼應

公司消息

美國銀行計畫讓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所有員工重返辦公室上班

美國銀行計畫6月底前讓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所有員工重返辦公室,在採取居家工作安排一年多來,成為香港第一批推動全面回歸的全球銀行之一。

特斯拉的中國境遇急轉直下 靠出口抵消內需不足

在4月份的時候,特斯拉第一季度誇張的中國交付量曾讓一位分析師猜測該公司可能會在中國建設第二家工廠。但僅僅六周之後,形勢已經變得大相徑庭。

螞蟻集團整改工作顯露進展 消費金融子公司獲准開業

中國正在允許馬雲的螞蟻集團啟動其消費金融公司的運營,這是監管整頓開始後首個取得進展的跡象。

大宗商品

OPEC+維持7月份增產計畫不變 沙烏地稱需求明顯改善

OPEC+維持7月增產計畫不變,沙烏地阿拉伯能源大臣對全球復甦發表了樂觀看法。

預測供應將吃緊的OPEC+對7月以後產量行動諱莫如深這次真的不一樣:在OPEC+之外 石油產量成長遲滯

唐山調整限產令 監管打擊投機:中國為大宗商品價格降溫的措施一覽

中國正密集採取行動遏制大宗商品價格飛漲,以避免成本上升損害尚不穩固的復甦勢頭。

上海期貨交易所明年起下調期貨燃料油、期貨原油倉儲費

上海期貨交易所發布新聞稿,該所及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下調期貨燃料油以及期貨原油、低硫燃料油倉儲費,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

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面臨疑問 基金削減多種商品多頭持倉

大宗商品市場正在熱議今年以來的超級漲勢是已經結束,還是會在暫停後繼續。對沖基金目前退到了一邊。

分析評論精選

這波成本高漲下 中國供應鏈的前沿首當其衝

中國的工廠、發電廠和農場正承受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下最嚴重的影響,但一般老百姓的荷包尚未受到傷害。

Covid創傷改變了經濟學——也許是永遠

一旦關於如何管理經濟的觀念變得根深蒂固了,改變就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時間。通常必須要發生了重大事件,才會把政策推向其他軌道。比如說Covid-19這種事件。

彭博經濟學家:亞洲PMI數據反映復甦之勢;預計央行不會很快加息

彭博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舒暢撰文稱,亞洲PMI數據顯示5月製造業持穩。持續的復甦和不斷上升的通膨壓力已促使一些央行討論正常化,但彭博經濟研究認為距離亞洲的任何政策緊縮都還有一段時間。

未來一周重要經濟數據及事件一覽

G-7領導人峰會將在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舉行,美國總統拜登將會出席。俄羅斯、加拿大和歐洲央行將公佈利率決定。美國將公佈5月份通膨數據。中國將公佈貿易、外儲、通膨等重要數據。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