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17
    +0.20 (+1.25%)
     
  • 富時100

    8,098.05
    +57.67 (+0.72%)
     
  • 紐約期油

    82.98
    +0.17 (+0.21%)
     
  • 金價

    2,339.60
    +1.20 (+0.05%)
     
  • 美元

    7.8291
    -0.0018 (-0.02%)
     
  • 人民幣

    0.9251
    +0.0004 (+0.04%)
     
  • 日圓

    0.0501
    -0.0001 (-0.30%)
     
  • 歐元

    8.3966
    +0.0209 (+0.25%)
     
  • Bitcoin

    64,184.39
    -2,211.57 (-3.33%)
     
  • CMC Crypto 200

    1,358.84
    -23.73 (-1.72%)
     

外資意興闌珊 本土買家成美國新發行國債購買主力

【彭博】-- 美國財政部竭力控制創紀錄預算赤字的資金成本之際,不止有聯儲會可以仰仗。

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發行了約2.2萬億美元的短期國債為經濟刺激舉措籌集資金,作為退休人員和企業資產港灣的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成為購買主力。聯儲會幾乎未買,而是吸納了數千億美元的票據和債券。

十年來外資對美債的需求不斷下降,另外鑒於美債的殖利率優勢也在減弱,外資需求料也很難大幅回升。面對這種情況,美國國內的民間投資者再次挺身而出。當然,美債一直都會從其得天獨厚的避險資產地位獲益:上周美國10年期國債標售殖利率創下紀錄低位。但隨著美國不同期限債券的大量發行,本土買家的胃口至關重要。

「要不是美國貨幣基金行業規模這麼大,市場很有可能無法吸收掉如此短時間內新發行的所有美國國債,」Northern Trust Asset Management的短期固定收益總監和信用研究主管Peter Yi表示。

美國政府勢將在2020年新發行規模空前的近5萬億美元債券,以填充激增的預算缺口。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同樣飆升。在疫情對經濟衝擊帶來的不確定性下,隨著投資者尋求避險,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規模也達到4.7萬億美元,接近創紀錄水平。

「美國國庫券對我們很有吸引力,」Fidelity Investments的貨幣市場首席投資官Kevin Gaffney表示,該公司管理著3.3萬億美元的資產。 「國庫券的流動性很高,又很安全,相對於其他政府產品(例如機構債和回購),殖利率也很有吸引力。」

廣告

3月份大減持

但是,即便有美國的本土需求,債市還是會經歷大幅度的波動。3月份投資者減持時,便讓市場領教了一番。當時,外資減持的美債接近3000億美元,一舉創下紀錄。

當時全球投資者急於增加流動性,造成殖利率飆升,導致聯儲會介入來平息市場,還啟動了一項臨時計畫,日購債規模達750億美元。當前聯儲會月購債規模為800億美元,今年購債規模勢將達到2.5萬億美元。

「我們看到3月份時,外資拋出美債時殖利率確實上升,然後有了聯儲會的介入,而且購債規模比全球其他地方賣的還要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美國財政部前經濟學家Brad Setser表示。

中國是美國政府債務的第二大外國持有國,持倉規模一直在不斷縮減。對於普遍的外國投資者而言,美債不管是對沖還是不對沖都可能沒有了吸引力。例如,當前10年期美債殖利率比日本同期國債殖利率高約60個基點,而2008年時這一利差為300個基點以上。

「美債中提供的套利空間真的消失了,」AlphaSimplex首席研究策略師兼投資組合經理Kathryn Kaminski表示。

原文標題Homegrown Buyers Pick Up Treasury’s Tab to Fund Record Deficits

(新增第一小標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0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