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28
    +0.0016 (+0.02%)
     
  • 人民幣

    0.9238
    +0.0001 (+0.01%)
     
  • 道指

    37,914.82
    +139.44 (+0.37%)
     
  • 標普 500

    5,000.86
    -10.26 (-0.20%)
     
  • 納指

    15,487.98
    -113.52 (-0.73%)
     
  • 日圓

    0.0504
    +0.0000 (+0.04%)
     
  • 歐元

    8.3530
    +0.0186 (+0.22%)
     
  • 英鎊

    9.7590
    +0.0200 (+0.21%)
     
  • 紐約期油

    82.79
    +0.06 (+0.07%)
     
  • 金價

    2,397.50
    -0.50 (-0.02%)
     
  • Bitcoin

    64,522.48
    +1,087.93 (+1.72%)
     
  • CMC Crypto 200

    1,382.51
    +69.89 (+5.63%)
     

宏觀視野:追求GDP定福祉?

個人收入與快樂指數關係密切。
個人收入與快樂指數關係密切。

 

大約10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發表了一份名為《錯誤地衡量我們的生活:為甚麼GDP增長不等於社會進步》(Mismeasuring Our Lives:Why GDP Doesn’t Add Up)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提出,為了人類福祉而捨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的理論。近年來,這種主張吸引了不少人的支持。

上述概念是以人類福祉作為衡量社會表現的指標,伴隨而來的是愈來愈多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將社會因素納入考慮。洞悉能夠提升社會快樂指數的因素,將有助我們從環境、社會及管治(ESG)中的社會因素識別出環球經濟體系中的潛在風險。

社會因素可衝擊金融市場

人均GDP與國家快樂指數息息相關,但對於愈富有的人而言,能夠從獲得更多金錢而得到的快樂就更少。當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達到70,000美元時,快樂指數便會到達橫行區間。

快樂指數與收入的相互關係密切,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在廣泛不平等的情況下,套用「共同富裕」政策是相對合理做法。第二,相比起推動經濟增長,較富裕的國家或會有其他方法讓國民感到快樂。

以生活滿意程度作為分析標準,從而發掘能夠解釋客觀快樂指數的社會因素。結果顯示,與快樂指數關係最密切的4個因素是:個人收入、長期失業、自我評估健康狀況和清廉印象。

以往有不少例子,證明社會因素可為金融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很多時候,人們的快樂因為福祉水平太低而破滅,往往會帶來民粹主義政府。從這個角度看,將ESG因素納入投資框架的宏觀投資者,不應試圖從「快樂」市場爭取回報,反而應考慮那些在投資「不快樂」市場時有可能需要面對的風險。

ESG研究揭3大經濟風險

由研究ESG因素當中的社會因素,發現了現時環球經濟體系的3項風險:其一,對財政政策的廣泛需要或會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美國聯儲局已意識到財政政策可為社會帶來影響,以及其需要為改善不平等狀況肩負的責任。

這讓政策趨向維持低息環境,藉以延長經濟周期和改善國民的福祉。然而,以此直截了當的方式應對,或會讓聯儲局在通脹當前陷於後知後覺的局面。通脹不但會蠶食收入,任何進取的反應式加息舉動都有可能讓經濟墮進衰退,形成自我摧毀的「盛極而衰」周期。屆時,社會將受到收入下跌和失業率增加雙重夾擊。

其二,能源轉型是否以社會代價成全環保?應對氣候變化,對於後代的可持續繁衍和福祉相當重要。長遠而言,能源轉型是在潔淨能源領域創造較高薪職位的良機。然而,在處理方面將需要十分小心,因為轉型過程很可能會為現今世代帶來社會方面的影響。

其三,疫情後的社會動盪會否暴露企業管治方面的不足?在疫情期間,各國為保障人民的健康而實施封城措施,但同時亦為人們的心理健康、收入和就業帶來了負面影響,當局要取得平衡實在不易。

到底人類是否應從追求GDP轉為追求福祉,目前仍未有定論,但找出讓社會快樂的因素,有助於從中識別出環球經濟體系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