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809.66
    +436.66 (+2.51%)
     
  • 國指

    6,148.33
    +157.77 (+2.63%)
     
  • 上證綜指

    3,110.48
    +3.16 (+0.10%)
     
  • 道指

    33,507.50
    -158.80 (-0.47%)
     
  • 標普 500

    4,288.05
    -11.65 (-0.27%)
     
  • 納指

    13,219.32
    +18.02 (+0.14%)
     
  • Vix指數

    17.52
    +0.18 (+1.04%)
     
  • 富時100

    7,608.08
    +6.23 (+0.08%)
     
  • 紐約期油

    91.05
    +0.26 (+0.29%)
     
  • 金價

    1,860.20
    -5.90 (-0.32%)
     
  • 美元

    7.8310
    +0.0005 (+0.01%)
     
  • 人民幣

    0.9318
    0.0000 (0.00%)
     
  • 日圓

    0.0520
    -0.0001 (-0.27%)
     
  • 歐元

    8.2761
    -0.0029 (-0.03%)
     
  • Bitcoin

    27,967.37
    +927.75 (+3.43%)
     
  • CMC Crypto 200

    601.64
    +22.87 (+3.95%)
     

專家點評:本地零售須迎戰新常態

旅客疫後購物習慣有變,本地零售業需迎接挑戰。
旅客疫後購物習慣有變,本地零售業需迎接挑戰。

本港全面通關後首個五一長假期,首兩天有逾32萬人次內地旅客訪港。零售管理協會表示,未見呈爆發式增長,估計未重回疫情前的水平。同時,分析指旅客的購物習慣有變,旅客消費力明顯較疫情前減弱,購物金額及貨量不及以前,旅客消費時較審慎或會格價。

面對疫後消費模式轉變

來港旅客習慣改變,意味本港的旅遊定位需要改變,而本地零售業界亦需要加添新意迎戰。

零售協會向業界發問卷,近八成回覆的公司料今年五一生意額按年有所增長,當中4月生意額有單位數或低雙位數字下跌的公司,至5月亦有稍為回穩。此外,以4月29日至5月1日共3天,按周相比,有六成受訪者稱生意有單位數至低雙位數增長,但旅客人流及消費力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然而,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今年3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36億元,按年升40.9%,是2005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大按年升幅,可惜仍稍遜市場預期的升41.2%。不過,業界認為,升幅主因去年基數極低,零售業經營充滿挑戰,復甦路仍漫長。

零售商經歷3年新冠疫情,目前仍對市道持觀望心態,始終未敢有太高期望。零售業界雖然受旅遊復甦帶動,但恢復速度不算很快,預料復常之路會頗漫長。除了旅客的因素之外,縱然今年本地居民再獲消費券,但相信其刺激市況的作用較溫和。另外,今年本港通關之後,亦有較多港人外遊,此消彼長下,導致本地消費市道一直較疲弱,形勢不太樂觀。

企業調整策略免被淘汰

進入零售新常態,業界可能要加強成本控制,才能突圍。日前,莎莎國際(00178)發盈喜,表示有關溢利主要受惠於成本結構優化和毛利率得以增長;大家樂(00341)發盈喜,亦指香港業務期內繼續致力控制成本,數碼化及自動化的多項措施亦提高生產力及效率。

總括而言,目前本地零售業見反彈,惟要追回疫情前的生意仍須時間,業界需要繼續把握時機,不斷調整策略,才不致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