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今年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剛公布,成功率創近15年新高,達到49.6%。小一對部份家長來說是小朋友學習生涯正式開始,但除了讀書外,如果能及早做在三方面做好理財教育,對於子女贏在起跑線更有幫助。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全港官立及資助小學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昨日(21日)公布結果,教育局指,今年有43,755人參加自行分配學位,有21,724名兒童獲派此類學位,成功率達49.6%,創近15年新高,較去年高2%。
逾半屬「世襲生」
自行分派數字見多年高位,背後有不同因素影響,好像適齡學童數目下降,加上部分學童移民或不在香港,都推高成功率。若看適齡學童數字會見到,今年共有43,755名適齡學童參加小一自行分配學位,按年減少逾4,300人,下跌約9%,為12年來新低。
然而,凡事總有較現實一面,就是在創新高的成功率底下,有五成四人屬「世襲生」,即有兄/姊就讀,或父/母在同校任職,餘下才是按「計分辦法準則」分配類別。
顯然,學位分配結果有一套「系統」需要知道點依循才有較大機會達到目標,而在理財上亦一樣。因此,要幫子女建立有效理財發展,父母有3步應及早做。
1. 灌輸正確理財觀念
既然大家關注子女未來前途,在「錢途」上更不應忽視,因為大部份人思維都仍是讀好書,就可以有份好工,未來就不用愁。這點或許仍然無錯,但即使有份專業的工不代表有管理錢的能力,所以很多理財概念要及早養成習慣,尤其是要於小學階段就鞏固好「想要」及「需要」的分別。
另外,如果有「想要」的東西,需要透過努力「儲蓄」好像達成小任務可換取貼紙獎勵,到某個數目可以換取。過程中不要過份抑制欲望,更應鼓勵點可以積極達成。而除了理財觀念外,實際財務知識,如銀行帳戶、支票等,以至簡單的投資工具,都應該逐步教導。
2. 做好儲蓄計劃
雖然讀好書,不一定對子女未來職業生涯有長遠幫助,但全世界都是學歷為重,大學畢業是很多工的入場券。因此,為了他們有更好的賺錢能力,在財務上起步點可以高一些,父母於教育經費應及早準備,這能為未來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始終如果想到海外升學,每年數十萬支出是少不了。要準備上百萬元越早儲就越容易達到,過程也可以較為輕鬆。
實際上,財富很多時也有傳承,但上一代不一定直接給予資產,而是着重教育。早前匯豐發佈一個針對高資產值人士的調查顯示,受訪者理財上會優先考慮人生大事,包括子女教育支出、投資、退休及遺產規劃等,特別是對子女教育絕不手軟,有三分一受訪者計劃送子女到海外升學,預計花費平均高達153萬元。
再者,雖則儲蓄計劃原意是為子女籌謀,但若到時用不着,也可以轉為自己的退休基金或資助小朋友創業或置業之用。
3. 培訓未來技能
講到教育,很多家長也着重於硬知識,特別是傳統學科補習,但現時不論是歐美或內地,很多學校都已教授編程技巧,當然並非很深入,但起碼對入門有所掌握,幫助小朋友理解。反觀香港仍未算普及。
雖然未來要哪些技能實在很難說,惟軟技能如溝通及創意幾時也有用,在這方面的培育都不應缺少。至於小朋友如何有較好的溝通技巧,關鍵是家長願意花時間雙向傾訴,扮演講者及聆聽者角色,而非只單向要小朋友接收。
總結來說,要為子女在長遠理財打好基礎,在小學階段起,已應要開始慢慢教好理財觀念,而且亦應培養軟技能,為小朋友日後可能發展,需要開始實行儲蓄計劃。最後,以上只是前半步,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讓他們長期贏在起跑線關鍵是做好自己理財,日後不用成為子女財務負擔之餘,更可有遺產傳承,理論上亦不用擔心他們晚年,真是可以做都已經做足。
是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