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6 小時 37 分鐘
  • 恒指

    17,201.27
    0.00 (0.00%)
     
  • 國指

    6,100.22
    0.00 (0.00%)
     
  • 上證綜指

    3,044.82
    +22.84 (+0.76%)
     
  • 滬深300

    3,521.62
    +15.40 (+0.44%)
     
  • 美元

    7.8299
    -0.0010 (-0.01%)
     
  • 人民幣

    0.9248
    +0.0001 (+0.01%)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日圓

    0.0501
    -0.0001 (-0.14%)
     
  • 歐元

    8.3836
    +0.0079 (+0.09%)
     
  • 英鎊

    9.758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82.70
    -0.11 (-0.13%)
     
  • 金價

    2,329.90
    -8.50 (-0.36%)
     
  • Bitcoin

    64,515.51
    -2,242.70 (-3.36%)
     
  • CMC Crypto 200

    1,392.95
    -31.15 (-2.19%)
     

廁紙盲搶現象

.
.

近日網絡上傳出不同日用品將會斷貨,還甚至謠傳內地將會暫停供應紙巾到香港,令全城瘋狂掃貨。然而主要銷售Tempo、維達品牌紙巾的維達澄清沒有停產,兩大超市亦強調供應穩定,也阻止不了香港人繼續掃貨。

如果以傳統經濟學理論去講,假定市民是理性的,市民在有限條件內作出最大的利己行為,換言之,市民並非「盲搶」,而是在他自己的條件下對前景的判斷,觸發了不斷購買的行為:市民預期政府抗疫不力,又或者對本港醫療失去信心,為求自保。以此理論去講,市民並沒有失去理性,瘋狂的是引發「盲搶」的多項社會因素。

.
.

之不過,如果用新興並已成熟的行為經濟學去看,就有另一番觀察。行為經濟學對傳統認為人是理性此一前題提出反對,轉而提出人是「非理性」的,人並不具備穩定的偏好,即使有最大利益的選項,也可以因為意志力問題,而不能執行最好的決策。在此理論下,市民不是那個永遠冷靜、理性而利己的人,他們可以有很多考慮,心理狀態亦會大大影響到購買行為。

市民因為一則未必可信的訊息搶購,可以用「非理性決策」解釋,市民因為來不及反應或分辨不出客觀事實時,就會倚靠本能和囤積的習慣作出決策,靠消費行為去舒緩自己心中的恐懼;所以有家庭主婦,大手購入了,自己一世也很難會用完的廁紙數量。

亦因為市民會「非理性決策」,所以你會發現,近日不少以「武漢肺炎」又或者以「康健」為主的營銷會如此凑效,股份名字有關鍵詞就會被炒高,貨品與肺炎有關就會大賣,臉書專頁只要聲稱有口罩賣,即使最後無影,網民都會照like。

網民二次創作,譏諷市民盲搶,苦中作樂。
網民二次創作,譏諷市民盲搶,苦中作樂。

所以,問題是市民作出「非理性決策」到底是什麼原因。

當然話說回來,如果你接受「非理性決策」是人性常態,「盲搶」其實都可以是自然現象吧?大可見怪不怪。

===============

精選資訊網站「中環街市」 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