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 小時 25 分鐘
  • 恒指

    16,391.18
    +139.34 (+0.86%)
     
  • 國指

    5,803.86
    +54.17 (+0.94%)
     
  • 上證綜指

    3,080.73
    +9.35 (+0.30%)
     
  • 滬深300

    3,579.08
    +13.67 (+0.38%)
     
  • 美元

    7.8298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36
    -0.0003 (-0.03%)
     
  • 道指

    37,753.31
    -45.66 (-0.12%)
     
  • 標普 500

    5,022.21
    -29.20 (-0.58%)
     
  • 納指

    15,683.37
    -181.88 (-1.15%)
     
  • 日圓

    0.0505
    +0.0000 (+0.04%)
     
  • 歐元

    8.3646
    +0.0085 (+0.10%)
     
  • 英鎊

    9.7640
    +0.0130 (+0.13%)
     
  • 紐約期油

    82.87
    +0.18 (+0.22%)
     
  • 金價

    2,390.10
    +1.70 (+0.07%)
     
  • Bitcoin

    61,432.41
    -2,700.61 (-4.21%)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一文縱覽佩洛西訪台可能給全球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彭博】— 從全球兩大經濟體加速脫鉤到討論中國是否可能將其大量持有的美國國債用作武器,策略師們正在分析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的台灣之行可能在全球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隨著對中方軍事回應程度的擔憂逐漸消散,避險資產隔夜震盪,聯儲會官員的鷹派言論令美國國債遭到拋售。日圓突然轉向,在創出2020年以來最強四日連漲後重挫逾1%。基準美國國債殖利率躍升18個基點,股市仍然承壓。

通膨飆升下的全球經濟放緩威脅已經令投資者恐慌不已,而佩洛西此次訪台又引發了新的焦慮。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氣氛可能侵蝕本已脆弱的市場情緒,提振美元和日圓等避險資產,並令股市承壓。

以下是分析師和策略師的部分評論:

中國和美國國債

“猜測中國利用所持的大量美債來報復佩洛西的行為只是時間問題,”BMO Capital Markets策略師Ian Lyngen在報告中寫道。“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看跌情緒應會有限,因為受到負面影響的全球宏觀前景將蓋過短期資金流的影響。”

加速脫鉤

“短期影響可能是‘賣在謠言起、買在新聞出’,因為到目前為止的官方反應仍然比市場所擔心的要克制得多,”愛德蒙得洛希爾的基金經理包夏東稱。“但中長期影響會更大,目前可能被市場忽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正式回歸,勢必會加速美中脫鉤。”

解除風險溢價

佩洛西台灣之行“似乎沒有引發太多地緣政治焦慮”,澳大利亞國民銀行經濟和市場主管Tapas Strickland在報告中寫道。 “在事件發生之前,已有一些地緣政治風險溢價被消化。在中國做出強烈、但並非“失控”的回應之際,這種定價已經開始逆轉。溢價的解除也可能加重收益率的上升。”

中國回應

“美國的投資者似乎不相信中國會在威脅對佩洛西訪台採取報復行動後跟進”,Miller Tabak + Co.首席市場策略師Matt Maley表示。“中國市場對中國回應力度的預期比美國市場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在行動上較近期威脅有所退縮,中國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錯的上行走勢。”

通膨壓力

“中國對佩洛西訪台的反應可能會對供應鍊和需求產生影響,從而可能使通脹壓力保持強勁,”Oanda高級市場分析師Edward Moya在報告中寫道。加密貨幣也可能受到打擊,因為“圍繞佩洛西訪台的緊張局勢可能會打壓風險偏好,這可能會拖累加密貨幣走低。”

理性思維占上風

“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佩洛西訪台具有信號傳遞目的和預防作用。必然結果是中方的武力威脅,這應該不足為奇,”United First Partners亞洲研究主管Justin Tang稱。“考慮到中國經濟狀況,預計理性思維將佔上風,而不是武器化貿易和監管。 ” “鑑於通脹、利率和盈利前景的不確定性,全球資產類別將繼續橫盤整理。”

原文標題

Ripples From Pelosi Trip May Take Time to Impact Global Markets

(更新小標題「解除風險溢價」之後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