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樓市自救靠個「改」字
樓市低迷已屬不爭事實,但誰能捱過這一劫,既視乎有沒有「穿泳褲」,還要看「轉身」夠不夠快。事實上,近期的樓市主題除了一個「劈」字,還圍繞一個「改」字,例如政府牽頭把元朗洪水橋新發展區20%商業樓面「改」為住宅,又有地產商把寫字樓物業「改」作零售用途、把酒店「改」為學生宿舍,以及把滯銷貨尾「售改租」等等。這些例子皆反映不少樓市持份者已經「動起來」,冀透過應變轉型增加存活機會。
洪水橋縮商業樓面建住宅
港府發展局日前宣布,將循四大方向「優化」洪水橋新發展區布局,包括拆細部分地盤、增加住宅元素、放寬商業用途限制、修訂地盤界線,務求更好地回應市場訴求。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當局擬把20%「非住宅用途樓面面積」改為住宅用途。鑑於該發展區原本規劃的商業樓面超過1000萬方呎,今趟改動等於額外增加約200萬方呎住宅樓面,據估計可興建4000至5000伙住宅單位,總規模相當於半個「沙田第一城」。
當局這次大刀闊斧調整規劃的背景,當然是近年本港商廈空置率高企。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截至去年底全港私人寫字樓空置率達14.9%,續創4年新高,按年上升2.6個百分點。在此形勢下,就算是中環CBD甲廈也面臨「招租難」,洪水橋新區即使有「北部都會區」願景加持,但霎時間增加逾1000萬方呎商業樓面,亦勢必令市場難以消化。
港府「動起來」之餘,部分商界持份者也正在積極行動。例如本欄上月於〈中環大洗牌〉一文提到,身為「中環大地主」的香港置地集團(Hongkong Land),擬豪擲10億美元對旗下核心資產置地廣場(The Landmark)進行大改造,包括把數萬方呎寫字樓樓面轉為零售用途;其背後邏輯同樣是因應商廈需求低迷,冀透過轉換用途提升空間效益。
新盤貨尾積聚 供需平衡受壓
同樣道理,以資本策略(0497.HK)為首的財團在2021年斥約100億元購入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九展),原擬重建為4幢16層高商廈,總樓面面積達177萬方呎;但隨着商廈市道慘淡,該財團早前宣告「轉軚」更改規劃。根據最新方案,九展將重建為「住宅為主,商廈為輔」的混合項目,寫字樓樓面銳減至僅29萬方呎;相反新加入接近100萬方呎住宅樓面,將興建6幢36層至39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約1900伙單位。
當然,儘管政府、財團紛紛把商廈規劃更改為住宅用途,可是住宅市道本身也充滿挑戰,目前一手新盤貨尾接近2.2萬伙,未來3至4年潛在供應量達11萬伙;按照過去5年平均每年約1.5萬伙一手銷量,恐怕需要7年時間才可充分消化這批存貨。再計及政府和財團修改規劃帶來的額外供應,住宅市場的供需平衡難免進一步「壓力山大」。
正因如此,面對住宅滯銷壓力,部分地產商也開始「轉身」,其中一個方向是「售改租」,藉此順應「售冷租熱」市況。好似恒地(0012.HK)早前把紅磡「必嘉坊.曦匯」項目貨尾單位停止銷售,改為直接放租,結果短短一星期內便成功租出接近20個單位。
地產商售改租 酒店轉學生宿舍
信和(0083.HK)旗下南昌站「維港滙」亦於本月初推出一批貨尾單位招租,該盤共有1437伙單位,自2021年開售至今,還剩下接近200伙尚未售出。同時,另一大型地產商會德豐也表示,正在研究對旗下部分住宅項目進行「售改租」操作,稍後將公布詳情。
此外,近期住宅租賃市道熾熱,一大動力源自內地來港學生住宿需求,所以「學生宿舍」成為罕有地炙手可熱的物業類別,不少持份者亦尋求把手上物業循此方向轉型。例如天水圍悅品酒店、紅磡城木酒店已確定會「變身」為學生宿舍,旺角旭逸酒店、西環頤庭酒店等據報亦有可能跟上這條路線。本周一最新消息是中原集團宣布,斥1.8億元購入尖沙咀珀薈酒店,還將投資約2000萬元把它改裝為學生宿舍,預計提供約150個床位。
講到底,本港樓市深陷低迷,正如恒隆地產(0101.HK)老闆陳啟宗早前形容,市場內幾乎「人人都身處地獄」(everybody's in hell)。不過「地獄」也有18層,掙扎於頭幾層總勝於「永劫無間」,起碼有較大機會能夠捱過這一劫,從而迎來雨過天青。
在未來一段時間,發展商「散貨」和投資者「走貨」固然都要「鬥劈」,同時還須看這些持份者「轉身」夠不夠快,能否靈活地推動旗下物業轉型以順應市場需求。更進一步看,有業界人士建議港府可以考慮「臨時」放寬商廈用途,例如把空置寫字樓改裝為「短期簡約劏房」,協助安置目前居於「劣質劏房」的大約7萬名居民,務求「一箭雙鵰」,這亦不失為值得當局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