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9,915.68
    -133.96 (-0.67%)
     
  • 國指

    6,794.80
    -41.66 (-0.61%)
     
  • 上證綜指

    3,265.65
    -21.00 (-0.64%)
     
  • 滬深300

    4,027.05
    -12.04 (-0.30%)
     
  • 美元

    7.8492
    +0.0004 (+0.01%)
     
  • 人民幣

    0.8744
    +0.0062 (+0.71%)
     
  • 道指

    32,237.53
    +132.28 (+0.41%)
     
  • 標普 500

    3,970.99
    +22.27 (+0.56%)
     
  • 納指

    11,823.96
    +36.56 (+0.31%)
     
  • 日圓

    0.0598
    +0.0001 (+0.10%)
     
  • 歐元

    8.4417
    -0.0607 (-0.71%)
     
  • 英鎊

    9.5990
    -0.0440 (-0.46%)
     
  • 紐約期油

    69.20
    -0.76 (-1.09%)
     
  • 金價

    1,981.00
    -14.90 (-0.75%)
     
  • Bitcoin

    27,800.21
    +159.08 (+0.58%)
     
  • CMC Crypto 200

    597.33
    -21.06 (-3.41%)
     

【新聞點評】iPhone時代的銀行危機

【新聞點評】iPhone時代的銀行危機

每當說起擠提,很多人會聯想到銀行門外大排長龍、存戶爭相提款。剛倒閉的美國矽谷銀行(SVB)從未上演這種畫面,卻於上周四單日流失420億美元存款,相當於該行總存款25%,以致在不足24小時內閃電破產,轟然倒塌的速度堪稱史無前例,但一切都來得靜悄悄,皆因這是智能手機時代第一場大型銀行危機,人人都可在彈指之間一秒內調走存款,少許風吹草動便隨時掀起資金大挪移,銀行不再有緩衝時間召救兵,監管體系有必要與時並進。正如昨文〈成也矽谷 敗也矽谷〉指出,SVB這次爆煲有兩大原因。首先是該行如同美國其他銀行,把大部分用戶存款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看似十分穩陣,但沒料到遇着聯儲局猛烈加息,國債價格急挫,令銀行承受賬面虧損,此乃普遍原因。

另一個則屬SVB「獨特死因」,事關該行主打矽谷科網行業,美國約50%科企startups是其客仔,偏逢科網股災,大批科企難獲新融資,同時不斷燒錢,它們存放於SVB的現金一日比一日縮水,令該行承受雙重打擊。

SVB閃崩 速度驚人

然而,即使SVB「蠟燭兩頭燒」,該行由(美國時間)上周四傳出資金危機到上周五正式宣告破產,前後不足24小時,崩塌速度令人震驚。須知道,截至上周三收市,SVB仍是市值達160億美元的大型上市公司,何以忽地轟然倒下?而且整個過程好像靜悄悄,例如未見存戶擠在銀行門外排隊提款?

話說第一代iPhone在2007年面世,但智能手機真正大規模普及、達致「人手一機」,則到2014年才開始(美國智能手機滲透率該年跨越50%)。換言之,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際,智能手機的影響因素微乎其微,儘管當時已存在online banking,人們仍習慣用傳統模式辦理銀行事務。

因此,今回SVB破產可說是智能手機時代的第一場大型銀行危機,其一大特徵是大家普遍經常用手機付款、轉賬、買股票,按幾個鍵便可於一秒內調動資金。尤其SVB身為矽谷科技銀行,客戶「智能化」程度當然更高,豈料這亦是構成該行「閃電破產」主要原因之一。

就像SVB上周四單日流失420億美元存款,相當於該行總存款25%,任何銀行一日內如此這般「出血」,都會難逃一劫。那麼420億美元究竟是什麼概念呢?假若在傳統銀行時代,每個存戶拿着紅簿仔去銀行提款1萬美元,就等於一日內有420萬人排隊提款,在物理世界不太可能實現,即使「由朝排到晚」,恐怕超過90%人仍然向隅。

正因如此,古今中外曾經爆發的無數銀行擠提危機,往往持續好幾日,這亦變相給予銀行及政府多些時間拆彈。例如排隊排到第三日,銀行總存款流失未算慘重之時,已獲得政府或同業提供救助,平息信心危機,排在隊尾的存戶便可以放心回家,人群逐漸散去,歷來很多擠提風波都是這樣落幕(包括1997年港基國際銀行事件、2008年東亞銀行事件)。

智能世代 彈指轉錢

反觀現今智能手機世代,人們毋須湧去銀行排隊,在手機按幾按就能調走存款,數碼科技破除物理限制,卻亦讓銀行更易「失血」。

事有湊巧,美國大部分銀行使用的ACH即日跨行轉賬服務原本設有10萬美元上限,但去年3月提升9倍至100萬美元(翌日商業轉賬則不設上限),有可能加劇SVB存款流血速度。

事實上,SVB上周四拋售約210億美元證券套現,又宣布擬配股撲水,外界才驚覺該行面臨流動性危機。此消息當時在Twitter、Reddit等論壇上掀起轟動,SVB很多存戶立刻把全部或部分存款轉移至其他銀行,導致該行單日流失420億美元存款,恰好是拋售證券套現金額之雙倍;恍似一個病人在手術床上獲醫生輸血1000毫升,但同時進一步失血2000毫升,難怪返魂乏術。再假設在傳統銀行時代,SVB上周四可能只會流失數十億美元存款,入血多過失血,加上政府表態提振信心,最終或許「有得救」。

借鑑事件 做好監管

成也科網,敗也科網,SVB依靠矽谷科網行業,食正2019年疫情後QE大放水及科網大興盛,其總資產規模在三年內翻兩番,晉身美國第16大銀行。

可是這次因為科網股災、融資冰封,令該行爆發危機,兼且社交媒體擴散恐慌、智能手機科技加劇出血,結果上演「極速死亡」。

美國當局已經出手防止銀行危機蔓延,財政部保證SVB所有存戶獲得「100%回水」,聯儲局則承諾向受影響的其他金融機構提供一年期貸款,以解燃眉之急。不過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與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昨晚股價繼續暴挫,事緣前者位於加州,有可能被攬炒;後者像SVB一樣主打網絡客戶,其資金「來得快,去得也快」。長遠而言,各地監管機構須好好研究及借鑑SVB事件,確保銀行監管體系能夠適應iPhone時代,避免危機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