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mberg·
【彭博】-- 彭博經濟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撰文稱,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五在北京開幕。鑒於中國相對成功地控制住了國內的新冠疫情,會議的總體基調是充滿信心。彭博經濟研究的看法同樣樂觀——預計今年GDP增速將超過8%。即便如此,風險也在上升。在全國人大的平台上,有五件事可能會甚少提及:每日活動指標顯示中國2021年開局緩慢今年的開局遜於預期。如上圖所示,彭博經濟研究的日常活動指標 自2020年底以來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農曆新年的淡季只能解釋其中部分原因。抗疫刺激+成長疲弱=更多債務壓力新冠危機加劇了中國的結構性壓力。在金融體系中,未償還債務與GDP的比例從2020年初的258%躍升至第三季度末的285%。不祥的是,基準滬深300指數已接近2015年股災前的水平。產能利用率從低谷回升,但已然疲弱在實體經濟中,生產成長步伐超過消費,通膨率接近於零,加劇了對產能過剩的擔憂。國有投資超過私營部門,增加了對企業家發展空間狹小的擔憂。地緣政治環境仍然嚴峻,而且可能會更加嚴峻。皮尤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有89%的美國人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或敵人。從公眾輿論來看,拜登政府可能最終幾乎不會給北京提供緩解空間。最後,斯坦福大學的Scott Rozelle與Natalie Hell最近合著《Invisible China》一書,支出了中國農村兒童健康和教育成果落後對發展的風險。基於廣泛的調查工作,他們發現整整一代農村兒童都嚴重落後。過去,受過中學教育的工人仍然可以在製造和建築行業找到有酬工作。現在,這些工作供不應求。Rozelle和Hell的結論是,低技能工人大軍過剩可能會成為阻礙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發展的障礙。點擊此處和此處閱讀彭博經濟研究在全國人大會議首日的分析。這些問題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並不新鮮。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已就國內外的金融穩定風險敲響了警鐘。「雙循環」戰略目的是在更具挑戰性的全球環境中減少脆弱性。加強農村教育是一項全國性的要務。不過,對問題的關注並不能保證問題會得到解決。狂妄自大從來不是可取的品質。中國最近在抗擊危機方面取得了成功,在加速發展方面更是擁有長期良好的過往記錄,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記住風險依然存在,而且從許多方面來看,當今的風險比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之前更難管理。原文標題CHINA INSIGHT: Five Things You Won’t See in the NPC Headlines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