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不止】有效消化年度展望 投資致勝之道(楊書健)

彼得林治在《選股戰略》介紹如何在多個行業尋寶。(彭博資料圖片)
彼得林治在《選股戰略》介紹如何在多個行業尋寶。(彭博資料圖片)

接近年底,各大投資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陸續公布了來年展望。基金經理都會盡量拜讀,看看各家及同業的想法,這些報告短則十多頁,多則五六十頁,因此要閱讀10份年度報告,已經是幾百頁了。基金界普遍招聘名校畢業生,高材生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閱畢幾百頁報告,再歸納成論述,內行人和外行人的分別,有時就在於能否了解行內的主流看法。

業績好的基金經理會更進一步,希望找出論述中的矛盾或自己不贊同的地方,再從中尋找投資機會。例如特朗普揚言上任第一天就會加中國、加拿大、墨西哥關稅,年底股巿交投量逐漸減少,大家探親旅行,背後都在消化這些資料,以期找到來年要留意的方向。

投行報告發布的演化

20年前,投行報告只供客戶閱讀。基金經過投行買賣證券,佣金之中就包括研究報告服務。當然,每家投行都有一定最低消費,除非是管理龐大資產的甲級國際基金,否則都未必能跟所有投行建立業務關係。所以,基金經理都會跟同學或前同事等建立網絡,交換這類情報。後來,投行報告都加入了水印,寫明了下載者的姓名或電郵,以減少這類交換報告活動。

到了近年,投行取向又有所改變。所有投資者甚至傳媒對來年展望這類報告都有興趣,因此由投行自己廣泛發布,吸引眼球之餘,更有效建立品牌。畢竟,基金經理最依賴投行分析員的,反而是自己缺乏認識的板塊。例如《破.地獄》討論殯儀行業,在香港沒有形成上巿板塊,但彼得林治卻在《選股戰略》寫過這類行業可以尋寶。如果投行有相應分析師,基金就能提高研究這類行業的速度了。

正因如此,整個股巿的年度報告,對基金經理來說並非支持投行的主要原因,投行要公開發布其實也沒有多少意見。

大型基金公司亦會撰寫來年展望,以前也只供客戶閱讀,但現在亦會加入戰團,公開發布年度報告以製造聲譽。也許只有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因為純粹負責投資自有資金,完全沒有需要向外集資,才沒有壓力去建立品牌,缺乏發布這類報告的誘因。還有彭博等資訊平台,近年亦有招聘分析團隊,向客戶提供詳細分析報告,實際上與投行的分析部門競爭,那麼當然也有原因效法投行,出版關於來年展望的年度報告。

單單算及免費公開的年度報告,今年筆者收到了超過30份,總計有差不多1500頁。還有一些行業專題,例如關於地產或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又有好幾百頁,亦和上述邏輯一樣,出版機構決定公開發布。因此,今時今日散戶和專業投資者的分別,並非能否接觸相關資訊,而是能否把大家都免費拿到的1500頁,化成有用的投資策略。

人工智能總結效用微

有朋友以人工智能總結了這些報告,又再叫人工智能將之化成兩頁的論述。對已經熟悉巿場的專業投資者來說,這有效更新了投資者的認知,也許已經足夠。但對業餘投資者或尚在讀書的年輕人,這些總結基本上只是「某某看好某板塊」,用處也許不大。反而仔細閱讀一兩份,了解人家的思考脈絡,更為重要。

筆者15歲開始一直訂閱《經濟學人》。當然中間會太忙沒怎麼看,又有段時間不認同對方論述,愈看愈不滿。但總括來說,持之有恒地閱讀,認識經濟生態,對投資幫助不少。

楊書健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