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小時 18 分鐘
  • 恒指

    16,432.37
    +180.53 (+1.11%)
     
  • 國指

    5,820.07
    +70.38 (+1.22%)
     
  • 上證綜指

    3,093.36
    +21.98 (+0.72%)
     
  • 滬深300

    3,593.22
    +27.81 (+0.78%)
     
  • 美元

    7.8300
    -0.0001 (-0.00%)
     
  • 人民幣

    0.9233
    -0.0006 (-0.06%)
     
  • 道指

    37,753.31
    -45.66 (-0.12%)
     
  • 標普 500

    5,022.21
    -29.20 (-0.58%)
     
  • 納指

    15,683.37
    -181.88 (-1.15%)
     
  • 日圓

    0.0506
    +0.0001 (+0.16%)
     
  • 歐元

    8.3612
    +0.0051 (+0.06%)
     
  • 英鎊

    9.7620
    +0.0110 (+0.11%)
     
  • 紐約期油

    82.84
    +0.15 (+0.18%)
     
  • 金價

    2,388.30
    -0.10 (-0.00%)
     
  • Bitcoin

    61,621.64
    -2,165.11 (-3.39%)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理財個案】父母希望夠錢追上學費通脹

本人現年43歲,職業為建築營業員,底薪$16,000,主要收入靠項目佣金,平均年薪+佣金為40萬左右。

太太全職家庭主婦。女兒4歲K2,後年直上私立小學,由於升小後平均學費+雜費要接近每月$7,000,目標希望可以她小學時每月投資回報有$5,000至$7,000,以當作學費補貼,以減低家庭經濟負擔。

扣除家庭開支雜項,現每月儲不到餘錢,有幾個月份更可能會出現超支情況。

現有少量資產如下,希望盡量在不動用現有儲蓄下,替女兒交學費以及追到未來6年(小一至小六)的通漲開支。

1) 自住物業,月供4800左右。
2) 澳元債券投資 AUD$30,000 左右 (可以隨時想消,每月收AUD$200 利息,是否應該繼續持有? 因為毫無增長,AUD匯率現不斷下跌,unit price還要蝕錢,已購入超過一年)
3) 美元人壽儲蓄保險定期,US$60,000 (到2023年,可以全數取回。大概有5萬多港幣利息)
4) 港元定期,10萬 (短期3個月)
5) 港元定期,120萬。一年)
6) 其他少量股票投資

我跟太太認同你想買盈富(SEHK:2800),請問還有什麼建議?以及如何分散投資?中電 / 港燈, 是否一個好選擇?如果二者都買,大概什麼價位入?

坦白說,我們是比較穩定策略,很多時都不會貿然進取,原意想樓價下跌時多買一層樓收租,但擔心做不到按揭,而租金部份也不能抵銷供樓支出部份,百分比收入相對不能達到我們預期目標。

個案重點:

  • 43歲

  • 年薪約$40萬

  • 擁自住物業

重點目標:

  • 完成女兒學費支出

  • 投資那些股票

  • 有可能買多一層物業

分析:

先針對你現時的資產講述:

廣告

自住物業,不用做改動,保持這按揭及月供就得。

以你的年齡,債券未必是最好的投資,因為債券只是「產品」,並不是真資產。

至於其他資產,不用有特別的改動。

如果你想過幾年有一定的現金流,應該以「先增值,後現金流」的模式進行,這幾年集中在增值的部分,之後才轉為現金流類別的資產項,增加你地的收入。

由於你地本身已有物業,所以不用太心急投資物業,可以先以利用股票作增值,集中在平穩增值股,盈富(SEHK:2800)當然是其中之一,另外,亦可考慮港鐵(SEHK:66)、金沙(SEHK:1928)、恆基(SEHK:12)、中銀(SEHK:2388)、中電(SEHK:2),都是值得你地投資的股票。

這些股票現價都處合理水平,你可先動用小量資金,然後再等跌多5%至10%時,才再買入多一注。

如果你想組合多少少增長力,可考慮加入小部分安碩恒生科技(SEHK:3067),但就要明白風險度會高左。

在財富增值的同時,你可以一直觀察樓市,樓市有可有少少調整,但只是中短期,因為長遠香港樓供應仍不足,長遠仍向上,所以有可能是機會。

如果到時真的投資,假設你現時是聯名,到時就要拆名,令二人可各有物業,否則,要比稅的成本太高,不如不要買。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