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4 小時 22 分鐘
  • 恒指

    16,161.37
    -224.50 (-1.37%)
     
  • 國指

    5,726.17
    -77.69 (-1.34%)
     
  • 上證綜指

    3,062.00
    -12.23 (-0.40%)
     
  • 滬深300

    3,538.37
    -31.43 (-0.88%)
     
  • 美元

    7.8299
    -0.0013 (-0.02%)
     
  • 人民幣

    0.9243
    +0.0006 (+0.06%)
     
  • 道指

    37,775.38
    +22.07 (+0.06%)
     
  • 標普 500

    5,011.12
    -11.09 (-0.22%)
     
  • 納指

    15,601.50
    -81.87 (-0.52%)
     
  • 日圓

    0.0505
    +0.0001 (+0.16%)
     
  • 歐元

    8.3275
    -0.0069 (-0.08%)
     
  • 英鎊

    9.7200
    -0.0190 (-0.20%)
     
  • 紐約期油

    84.70
    +1.97 (+2.38%)
     
  • 金價

    2,404.90
    +6.90 (+0.29%)
     
  • Bitcoin

    61,857.77
    -184.55 (-0.30%)
     
  • CMC Crypto 200

    1,278.81
    +393.27 (+42.83%)
     

疫後香港帶來「供給側」投資機遇?

疫情打擊了消費者信心,並導致他們減少了消費,多國政府因此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和貨幣措施去幫助及支持經濟,但有評論認為,一些地方在支持經濟方面做得太少,而且可能為時已晚。

如果經濟不能比預期更快地複蘇,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將會被擴大。不斷擴大的差距會引起負面的資源供應衝擊,很可能會導致物價上升,世界經濟便因此陷入滯脹。

大多數幫助經濟的措施,都計劃以不同形式的刺激消費方案,使疫後地區經濟受惠,但由於中美之間的貿易壁壘,全球經濟早已變得不太一體化了,加上全球疫情尚未完全消失,結果可能導致此類刺激措施的有效性存在疑問。

有分析認為如果主要經濟體能夠把握機會增加對「供給側」改革的投入,加大對疫苗供應、科技及基礎設施的投資,疫後世界經濟就會變得更強大。本文旨在為投資者提供相關分析,並希望找出合適的投資機遇。

疫苗接種推動的經濟前景

經濟的「供給側」改革主要指勞動及生產力的釋放,故此一些分析認為由於全球疫情尚在繼續,生產力尚未完全恢復,經濟復蘇速度顯得緩慢。現在,各個經濟體都寄望於疫苗接種,希望在獲得群體免疫後可以全面開放經濟,帶動生產力復甦。

正當一些發達經濟體在疫苗充足的情況下,面臨施打疫苗的猶豫,許多新興經濟體在獲取疫苗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難。毫無疑問,世界經濟的恢復工作將需要側重於疫苗的「供給側」改革及投資,向有需要國家提供疫苗援助。

消費刺激可能起不了作用

沒有證據表明消費刺激確實有預期中的經濟成效,但疫情期間的資源供應緊張問題,已經導致許多原材料、消費品甚至半導體出現短缺。證據已經表面,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將會主導疫情后的經濟複蘇 。

廣告

根據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在消費變量下收入的增長將刺激支出,並促進經濟發展。但這種增加只是暫時的,弗里德曼認為,暫時的收入增加只會導致消費的短暫小幅增長,儘管一般消費品的需求會因為該些刺激而略有增加,但經濟活動仍然低迷,企業因此沒有增加產能的誘因,假若政府僅利用財政措施或將資金用於刺激消費方面,而不提供誘因或幫助去鼓勵「供給側」改革,結果很可能是推動不了整體經濟增長。

世界與中國合作將是更好選擇

中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動力,並且給市場帶來很多投資機會。隨著人群聚集及社交限制的解除,很多東亞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已經開始從疫情中復蘇過來。

疫情給全球化經濟帶來了新挑戰和可能性,雖然有聲音提出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將部份生產力搬回各個經濟體的本土,但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受到通脹預期的威脅,很多分析認為「供給側」改革是美國現在所需要的,應該參照美國在列根總統時代的措施進行改革,如果試圖增加消費刺激,只會導致更多的通脹。

事實上,通脹是否會很快消失將取決於生產力和經濟需求,加息只會導致銀行體系的信貸供應減少,導致消費信心加速下降,並會引起更多失業,最終使到經濟嚴重下滑。

中美之間存在競爭,但必然也存在某種合作關係。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早在疫情前就已啟動,經濟結構被不斷優化,在中國這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供給側」改革較為容易取得成效,除製造業外、包括金融服務和科技在內的第三產業,已經對中國和世界GDP有所貢獻。香港及世界如果可以與中國合作,仿效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措施,將會在疫情後實現更快的複蘇。

結語: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投資機遇

香港如果可以更好地採納「供給側」改革建議,將會是提高生產力和減少失業的最佳方法。「供給側」改革重點是在於提升社會的生產力和幫助整體經濟去槓桿化,為了更有效地增強消費信心,降低失業率比派發消費券是更為可行的方案,並且可以為企業帶來生產力及盈利的恢復。

香港要實現「供給側」改革,需要最大化就業,去年國泰航空(SEHK:293)因為疫情大幅裁員,港府可以考慮引入措施使失業的勞動潛力發揮出來,將經濟刺激重點從消費領域轉向「供給側」激勵,例如:以稅務優惠鼓勵國泰及其他企業再聘用失業勞動力。

另一方面,港府亦可以研究與港鐵(SEHK:66)加快土地發展流程,善用車站上蓋物業的「供應」潛力,適度放寛用地的發展限制、擴大或合併用地、加大地盤面積等等。

為了提高生產能力,通過與中國的合作,香港可以爭取獲得更多國內資金作為金融業的直接投資,也可以參與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疫情過後,世界可以通過「供給側」改革變得更加一體化,共同實現更好的複蘇。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