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23,099.78
    +362.91 (+1.60%)
     
  • 國指

    8,330.85
    +174.35 (+2.14%)
     
  • 上證綜指

    3,336.50
    +248.97 (+8.06%)
     
  • 道指

    42,352.75
    +341.15 (+0.81%)
     
  • 標普 500

    5,751.07
    +51.13 (+0.90%)
     
  • 納指

    18,137.85
    +219.35 (+1.22%)
     
  • Vix指數

    21.32
    +2.11 (+10.97%)
     
  • 富時100

    8,276.47
    -4.16 (-0.05%)
     
  • 紐約期油

    75.89
    +1.51 (+2.03%)
     
  • 金價

    2,671.70
    +3.90 (+0.15%)
     
  • 美元

    7.7641
    -0.0019 (-0.02%)
     
  • 人民幣

    0.9034
    +0.0003 (+0.03%)
     
  • 日圓

    0.0520
    +0.0001 (+0.15%)
     
  • 歐元

    8.5123
    -0.0126 (-0.15%)
     
  • Bitcoin

    63,265.64
    +1,245.07 (+2.01%)
     
  • XRP USD

    0.54
    +0.01 (+1.40%)
     

美股、匯市與風險資產上周大跌 8月股災將重演?專家這樣說

在一系列經濟數據表現持續疲軟後,上星期除美債外,股匯市、風險資產、比特幣與油價直線下跌,連避險的黃金也走低。

恐慌蔓延的同時,看好降息的期貨交易爆表,上週五 (6 日) 美國聯邦基金期貨第二檔合約成交量更創歷史記錄,10 月交易量也突破矽谷銀行倒閉當月所創下的歷史最高水準,市場也憂心 8 月初的股災恐再臨,有專家甚至認為恐比上次更糟。

《華爾街見聞》報導,財經金融部落格 Zerohedge 在最新點評中稱這一次或許比 8 月更糟,上周暴跌跟 8 月 5 日相比還糟糕,因為那只是一天的劇痛,到那一周結束時股市已大幅反彈,但這一次痛苦才剛開始,上周一開始走勢就很糟,最後卻變得更糟,出現大範圍清算。

8 月的暴跌來的快去的也快,但進入 9 月,一系列疲軟的就業數據讓美股持續陰跌,上周標普 500 指數連四天走跌,信用利差以 8 月初以來最快速度擴大,美股在上週五非農就業數據公布當天更開啟暴跌模式,與其他風險資產一起幾乎全軍覆沒。

標普上周累跌 4.25%,創 2023 年 3 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的道指上周累計跌近 3%,那斯達克跌 2.6%,上周累計跌 5.8%。加密貨幣也跌至七個月最低,比特幣上周累計下跌 10.51%,布倫特原油收創 2021 年底以來的最低,且全周收黑近 10%。黃金也未能倖免,就業數據出爐後短暫創下歷史新高,隨即又跌至盤中低點。

除輝達外,美股科技七巨頭股價現在也回到 8 月 5 日暴跌後的水準,僅債券表現較為堅挺,10 年期美債殖利率先是大跌後飆升,然後再次下跌,最終收於盤中高點附近。

《彭博資訊》報導也分析指出,8 月初勞動市場疲軟的早期跡象導致債券殖利率和股票在一場波動風暴中暴跌,但這場風暴來得快去得也快。最新的暴跌走勢反映了導致首次暴跌的同個擔憂情緒,也就是美國經濟可能突然快速停滯,聯準會 (Fed) 無法在不緊急採取政策補救措施的情況下挽救它。

當前,債券和大宗商品市場走勢比股市等風險資產,更快地預言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開始定價更快的降息。兩年期美債殖利率跌至 2022 年來新低,大宗商品也發出經濟擔憂預警,石油、銅等商品跌幅明顯。

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的模型,截至上週三 (4 日),股票和投資級信用市場預計經濟衰退機率僅 9%,但大宗商品和債市則定價更高的衰退概率,分別為 62% 和 70%。

JonesTrading 的首席市場策略師 Michael O'Rourke 說:「投資人可能現在才意識到衰退風險,但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按下了十次『貪睡』按鈕,無論是從經濟數據還是後續的收益報告來看,環境只是在惡化。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 Priya Misra 則認為沒有任何市場真正定價了合理的衰退概率,但所有數據顯示衰退風險正在增加。雖然 Fed 在 9 月降息 25 個基點或 50 個基點仍然爭論不休,但衰退若真的到來,所有市場都會受影響。降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滲透到經濟中。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