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5 小時 57 分鐘 開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490.34
    +250.36 (+0.65%)
     
  • 標普 500

    5,069.76
    +59.16 (+1.18%)
     
  • 納指

    15,707.54
    +256.23 (+1.66%)
     
  • Vix指數

    15.80
    -1.14 (-6.73%)
     
  • 富時100

    8,044.81
    +20.94 (+0.26%)
     
  • 紐約期油

    83.39
    +1.49 (+1.82%)
     
  • 金價

    2,338.20
    -8.20 (-0.35%)
     
  • 美元

    7.8351
    -0.0006 (-0.01%)
     
  • 人民幣

    0.9241
    +0.0003 (+0.03%)
     
  • 日圓

    0.0504
    +0.0000 (+0.02%)
     
  • 歐元

    8.3867
    +0.0407 (+0.49%)
     
  • Bitcoin

    66,531.42
    +194.55 (+0.29%)
     
  • CMC Crypto 200

    1,434.16
    +19.40 (+1.37%)
     

證券投資激增引爆人民幣跨境使用 1月支付比重首超四成加速去美元化

【彭博】-- 證券項下的跨境流動激增,正讓人民幣加速蠶食美元在中國跨境支付中的地位。未來在債券南向通、人民幣數字貨幣等新生力量加入之後,這一去美元化進程料進一步加速。

彭博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境收付款數據計算,1月份以人民幣形式進行的跨境收付款高達2.66萬億元,在總額中的占比達近44%,雙雙創出數據歷史新高。當月美元收付款占有率降至約51%,美元仍是占比最大的幣種,但人民幣幾乎分庭抗禮。

外匯局從2010年開始公佈收付款數據時,人民幣收付款還幾乎可以忽略,美元一家獨大,收付款占比高達85%。在跨境貿易結算推動下,人民幣收付款比重一度於2015年增至三成以上,近年來受益於證券領域開放加速,以人民幣進行的債券、股票投資管道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新的助推器。

接受採訪的分析師認為,1月人民幣涉外收付款的增量,主要來自資本金融項下的債券通和股票通交易。當月外國投資者淨買入至少2,255億元中國債券,內地投資者則通過南向通淨買入港股高達3,110億港幣。這些資金均以人民幣形式跨境。

「人民幣跨境支付還會繼續成長,這是因為中國國債殖利率優勢仍然不小,而且中國投資者尋求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也同樣高漲,」滙豐銀行資深策略師王菊在採訪中說,這也解釋了為何人民幣交易量占有率相對其他主要貨幣提升。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數據,1月時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所占占有率達到2016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占總體市場的2.4%左右。在全球外匯交易中心倫敦,人民幣交易量已經今非昔比。

廣告

新成長點

動力不僅來自資本賬戶。澳新銀行中國策略師邢兆鵬在採訪中說,目前貿易項下的人民幣使用比例低於20%,比五年前還低,主要是人民幣在使用和兌換上仍不如美元方便。「最近中國出的政策都是鼓勵人民幣跨境使用,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使用的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不論是貿易還是投資。」

王菊說,如果監管層能夠把互聯互通投資的人民幣閉環流動設計模式,在人民幣貿易結算領域進行類似實踐,能夠起到更大推動作用。她舉例說,如果境外企業能更多直接參與到中國境內人民幣貨幣市場,將更有動力在財務運作中使用人民幣。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更多有利於推廣人民幣國際使用的新計畫。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在預算講話中表示,香港計畫今年內啟動南向債券通。

中國央行也發布新聞稿,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宣布,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ge),旨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

王菊說,理財通、南向債券通都將加速資本賬戶開放,這些項目更多使用人民幣計價,自然也會提高人民幣的支付占有率。此外,得益於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跨境旅遊和電子商務領域的人民幣使用也將增加。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