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與金管局調查顯示去年投資產品銷售強勁反彈
<匯港通訊> 金管局公布,與證監會就持牌法團和註冊機構的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銷售活動進行的聯合調查顯示,總交易額由2022年的3.799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4.338萬億元,增幅達14%。
受訪公司認為,隨着市場從疫情中復蘇,通脹壓力緩和,及預期主要經濟體結束貨幣緊縮周期,2023年整體市場氣氛有所改善。投資產品錄得銷售穩健增長,主要是因為集體投資計劃、債務證券及結構性產品的銷售分別增長3940億元、800億元及590億元。
調查顯示,貨幣市場基金的銷售在2023年有所增長,其佔大型公司呈報的首5大集體投資計劃總交易額的比例,由2022年的61%升至76%。主權債券銷售佔所銷售債務證券總交易額由2022年的29%上升至44%。貨幣市場基金和主權債券的受歡迎程度上升,反映投資者在持續高息環境下偏好風險較低而收益較穩定的產品。
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葉志衡表示,調查結果反映香港投資市場顯著復蘇,展現了證券業的韌性;多個產品類別亦錄得增長,顯示業界能夠因時制宜,致力迎合投資者的需要。證監會繼續不遺餘力地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增長,同時確保投資者的利益獲得保障。
金管局助理總裁(銀行操守)區毓麟表示,調查顯示廣泛類別產品銷售均呈上升趨勢,投資者在香港投資市場的參與度亦有所提高,反映2023年投資市場復蘇及投資者重拾興趣。調查亦為監管機構在制訂政策和進行與投資者保障有關的工作提供寶貴意見。
調查又顯示,在2023年,結構性產品依然是受訪公司銷售最多的產品種類,佔總交易額的46%(1.98萬億元)。集體投資計劃及債務證券亦位列三甲,分別佔29%(1.278萬億元)及17%(7280億元)。
股票掛鈎產品的交易額為1.206萬億元,佔2023年銷售的全部結構性產品的61%,高於2022年的53%。在大型公司銷售的首5大產品中,其相關股票以互聯網(29%)、汽車(27%)及科技(20%)行業為主。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