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6 小時 37 分鐘 開市
  • 恒指

    17,201.27
    +372.34 (+2.21%)
     
  • 國指

    6,100.22
    +145.60 (+2.45%)
     
  • 上證綜指

    3,044.82
    +22.84 (+0.76%)
     
  • 道指

    38,427.58
    -76.11 (-0.20%)
     
  • 標普 500

    5,061.32
    -9.23 (-0.18%)
     
  • 納指

    15,671.19
    -25.45 (-0.16%)
     
  • Vix指數

    16.02
    +0.33 (+2.10%)
     
  • 富時100

    8,040.38
    -4.43 (-0.06%)
     
  • 紐約期油

    82.84
    -0.52 (-0.62%)
     
  • 金價

    2,333.00
    -9.10 (-0.39%)
     
  • 美元

    7.831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47
    +0.0005 (+0.05%)
     
  • 日圓

    0.0502
    -0.0002 (-0.34%)
     
  • 歐元

    8.3742
    -0.0087 (-0.10%)
     
  • Bitcoin

    64,212.04
    -2,500.42 (-3.75%)
     
  • CMC Crypto 200

    1,397.00
    -27.10 (-1.90%)
     

錯過數百億美元潛在資本增值機遇的兩間企業

為何買入股票並堅持不沽有時會比追求短期獲利可取

高盛(Goldman Sachs)(NYSE:GS)是全球聞名的傑出投資機構,其不單是華爾街最享負盛名的投資銀行,亦為投資者帶來難以比擬的回報。

至於素有「亞洲巴菲特」之稱的李嘉誠先生則白手起家,利用精明的投資技巧和複息效應成為亞洲富豪。透過多項明智投資,他將長江和記(SEHK:0001)發展成全港最大和最具價值的企業。

高盛和李嘉誠都是最頂尖的投資者,不過他們也曾因過早沽貨而痛失數百億美元的潛在資本增值機遇。接下來,筆者將會講述他們分別錯過阿里巴巴集團(NYSE:BABA / SEHK:9988)和Priceline的故事。

高盛與阿里巴巴

在成為中國最具價值和最賺錢的公司前,阿里巴巴僅僅是由馬雲成立的一間小型初創公司,並為籌集資金而絞盡腦汁。當時公司的使命與今日一致,就是聯繫企業和消費者。在發展初期,公司就只是由幾個人在公寓設立的網站,缺乏規模或競爭優勢,未能真正打入市場。

為了擴展業務,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嘗試以500萬美元出售公司的10%股權,可惜卻找不到買家。幸運的是,高盛亞洲私募投資主管林夏如認為阿里巴巴大有可為,同意作出投資,並為馬雲爭取到以500萬美元向高盛出售50%股份的交易。

在這項交易中,高盛亦能獲得反攤薄權,毋須增加注資額亦能維持股權比例。如果當年高盛答應協議,買入阿里巴巴,今時今日股份的價值至少會達到數千億港元。

可惜,那時高盛決定只投資332萬美元,更在之後的2004年以區區2,200萬美元出售阿里巴巴的股份。雖然高盛將投資額增值了七倍左右,但卻因為沽貨而錯過了前所未有的投資機遇。

李嘉誠與Priceline

在科網股泡沫爆破後,現時已改名為Booking Holdings Inc(NASDAQ:BKNG)的網上旅遊和預訂服務行業霸主Priceline一度陷入困境。

廣告

大概是股價從1999年的高位暴跌太打擊士氣,Priceline的創辦人Jay Walker合共以1.34億美元向李嘉誠和其旗下公司(和記及長江)出售3,630萬股股份,而和記及長江在其後合併為現在的長江和記。

假如李嘉誠和他的公司一直持有該3,630萬股,現在股票的價值將相當於約120億美元。在2003年,Priceline將每六股股份合併為一股。

遺憾的是,在2006年,李嘉誠決定賣出旗下公司在Priceline的全部股份,以賺取約數億美元利潤,結果太早離場。

愚人總結

在某些時候,買入股票並堅持不沽甚至會比追求龐大利潤可取,高盛和李嘉誠也許都會後悔太早賣出上述潛力可觀的企業。

延伸閱讀

所提供的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擬提供作為個人投資或理財建議。香港萬里富文章作者Jay Yao並無持有上述任何公司的股份。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