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10.66
    +17.52 (+0.59%)
     
  • 道指

    39,760.08
    +477.75 (+1.22%)
     
  • 標普 500

    5,248.49
    +44.91 (+0.86%)
     
  • 納指

    16,399.52
    +83.82 (+0.51%)
     
  • Vix指數

    13.03
    +0.25 (+1.96%)
     
  • 富時100

    7,952.37
    +20.39 (+0.26%)
     
  • 紐約期油

    82.64
    +1.29 (+1.59%)
     
  • 金價

    2,234.10
    +21.40 (+0.97%)
     
  • 美元

    7.8250
    +0.0019 (+0.02%)
     
  • 人民幣

    0.9233
    +0.0001 (+0.01%)
     
  • 日圓

    0.0515
    -0.0000 (-0.02%)
     
  • 歐元

    8.4411
    -0.0281 (-0.33%)
     
  • Bitcoin

    70,550.17
    +383.47 (+0.55%)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阿里健康再度扭虧 收入增三成符預期

這家網上診療服務提供商去年再度轉虧為盈,但其收入仍依賴醫藥自營業務,反映轉型不順

重點:

  • 阿里健康上財年業績相當亮眼,營收大增三成至267.6億元

  • 被視作轉型重點的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發展不暢,在整體營收中僅佔3.5%

莫莉

長達三年的新冠疫情,讓病人逐漸習慣在互聯網上問診、購藥,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也迎來快速發展。在經歷2021-22財年由盈轉虧的低谷期之後,阿里健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0241.HK)在剛過去的2022-23財年迎來了業績大幅提升,不僅全面扭虧為盈,年度利潤更高達5.34億元,創該公司於2014年「借殼上市」以來的盈利新高。

上周二財報公佈後,阿里健康翌日高開1%,但受到港股整體市況不佳影響,其股價隨後一路下行,全日收跌4.5%至4.67港元。顯然,阿里健康的業績表現,未能讓投資者信心大幅提升。

國際投行高盛發表的研究報告稱,財報公佈的營收增速與該行預測基本一致,給予該公司「中性」評級:花旗把阿里健康的目標價從12港元下調至9.5港元,因為財報公佈的收入增長指引相對緩慢,但仍然建議「買入」。

受惠於網上問診、購藥需求顯著增加,該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23財年業績相當亮眼,期內實現營收267.6億元,按年增長30.1%;毛利大升38.8%至57億元,毛利率提升1.3個百分點至21.3%。

不過,與競爭對手京東健康(6618.HK)比較,阿里健康的營收規模和增速仍然落後。去年,京東健康實現營收467.4億元,按年增長52.3%,毛利也上升37.4%至98.9億元。

廣告

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的業務模式相似,同樣主營醫藥銷售,並同時佈局網上醫藥平台和問診服務。但是京東健康早年依託自家的京東物流,早在2021年就實現了80%的自營藥品訂單翌日送達,滿足了急需患者的需求:反觀阿里健康同期自營藥品訂單翌日送達的比例只有50.1%。不過,京東健康的物流優勢正在被阿里健康追趕,在最新的財報中,阿里健康透露,已實現全國22地39倉的配送網路,其中藥品倉28個,意味配送速度將進一步提升。

「大藥房」轉型難

阿里健康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是醫藥自營業務、醫藥電商平台業務以及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其中,醫藥自營業務一向是阿里健康的核心,即從供應商採購醫藥或健康產品,再直接銷售給使用者,由公司負責存貨和配送。在阿里系的強大流量支援下,上財年,該分部收入達235.9億元,按年增長31.7%。期內,在阿里健康網上自營店購買過一次或者以上商品的消費者超過1.3億人次,按年增加18%。

另外兩大業務中,醫藥電商平台業務為其他網上藥房提供銷售平台,賺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費;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則為消費者提供網上健康諮詢服務,這也是阿里健康近年來重金投入的轉型重點方向。上財年,這兩項業務分別帶來22.4億元與9.3億元收入。

互聯網醫療賽道發展十餘年,但無論是京東健康還是阿里健康,仍然未走出「大藥房」模式,即以賣藥作為業務支柱。阿里健康的醫藥自營業務貢獻了88%營收,比上一財年的87%更加集中,而曾經被視作轉型重點的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收入雖然大幅增長45.7%,但在整體營收中佔3.5%,較上一財年的3.3%有輕微提升。

目前醫療健康服務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因為中國的醫療服務費用非常低,但互聯網問診平台眾多,為了吸納醫生資源,用戶繳納的問診費用大多數都要分給醫生,再加上較高的營運和推廣成本,目前以網上醫療為核心業務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均未實現盈利。2022年7月,《財經‧大健康》披露,阿里健康內部負責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鹿」部門大裁員,僅保留互聯網醫院的業務。

政策影響待決

2022年,中國政府對醫藥電商監管逐步明確,由限制型政策轉向規範、引導型政策。去年5月,國家藥監局發佈的條例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引發市場擔憂互聯網醫藥電商的自營業務受影響。廣發證券分析師認為,假設政策嚴格執行,醫藥電商公司可能通過剝離獨立公司的方式,從而獨立營運平台業務,而此舉將會影響該上市公司業績。

不過,去年8月出台的《藥品網路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則標誌著醫藥電商可售產品範圍逐步擴展到處方藥領域,將帶來醫藥電商市場的進一步擴容,使其藥品供應真正進入全品類時代。12月,國務院《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為推動醫保接入電商平台提供重要參考。過去,網上購藥的一大限制來自於無法在醫保報銷,如果未來網上平台購藥可用醫保支付,市場空間或將大幅提升。

互聯網醫療平台股份曾在2020年初作為疫情受惠行業而大幅上漲,但其後已明顯調整。虛火褪去後,阿里健康最近的預測市盈率約55.9倍,低於京東健康的97倍,反映後者的規模效應獲得投資者偏好。

事實上,網上診療服務未來能否創造更大市場空間,以及阿里健康能否長期穩定盈利,都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相信投資者中短期內仍會對該股抱持較為觀望的態度。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